发文机关国务院
发文日期2021年02月27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施行日期2021年02月27日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2021年2月2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关志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5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以下称“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研究处理“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 总体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并组织开展“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我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多次研究协调部署相关工作。
(一)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部门对禁食野生动物、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空前重视,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广泛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出台《决定》和开展执法检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坚决贯彻落实“一决定一法”的强大合力。
(二)有力推动了各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完成禁食野生动物的处置和养殖户补偿任务,同时解决一些长期问题。自然资源部、林草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多次专题研究出台具体工作举措。林草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督导各地完成了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和养殖户补偿任务,并会同农业农村部研究解决了畜禽范围科学界定等问题,拓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范围。中央政法委将打击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列为平安中国建设重要考核指标;公安部组织开展“昆仑2020”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犯罪;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邮政局等及时发文指导各地强化封控、查验、监管等措施,实现了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活动的多环节、跨区域联防联控,极大提升了执法监管效能,有效遏制了滥食野生动物及非法交易的势头。
(三)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拒食野味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决定》发布后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护,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迅速部署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舆论引导和负面有害信息管控。全国普法办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行动,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及时组织专家解读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及法律责任,指导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内外民间团体,联合发布了《抵制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行业自律公约》,推动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举报奖励制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散发宣传册页、发布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广告等方式,积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饮食理念,鼓励公众自觉抵制、举报滥食野生动物及非法交易行为,极大增强了全民保护意识,推动摒弃了“野味滋补”等落后观念,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初见成效,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拒食野味、爱护生灵、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
二、 工作进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一决定一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食用性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转产转型问题较为突出、相关名录亟待调整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栖息地保护管理有待加强、野生动物致害情况时有发生、相关法律制度亟待修改完善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有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切实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完成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和养殖户补偿任务。国务院及时部署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具体意见,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和养殖户补偿相关工作,维护养殖户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农业农村部、林草局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科学制定政策,发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畜禽种类范围,解决了部分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交叉管理问题。林草局印发通知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发布《妥善处置在养野生动物技术指南》,明确对45种禁食野生动物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对19种禁食野生动物仅限用于科研、药用等非食用性目的养殖,指导督促各地妥善处置在养动物,分类引导养殖户转产转型。财政部积极指导地方按规定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有关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相关工作,并新增安排预算资金补助有关地方。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养殖户转型。原扶贫办及时组织调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受影响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地方制定落实转产转型扶持政策和兜底保障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动引导中药、化妆品等企业与养殖户对接;林草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药监局、中医药局对蛇类养殖进行了专题调研;药监局修订了有关野生动物药用技术指导原则。林草局、信访局、公安部和中央网信办密切关注养殖户群体动态,切实强化协调会商,妥善应对信访舆情,指导基层做好政策宣传,主动化解矛盾,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扩大,目前没有出现大规模进京上访和极端恶性事件。各地区积极安排资金履行主体责任,合理制定补偿标准、补偿办法和帮扶措施,工作平稳有序。在养禁食野生动物处置任务于2020年10月中旬完成;受禁食政策影响的养殖户至2020年12月9日全部按标准领取补偿资金;大部分养殖户已重新就业或转向其他养殖、种植活动。
(二)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综合整治和执法打击行动。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制定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立法执法工作的落实方案,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部署各有关方面实施,有力推进了工作。中央政法委全力支持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犯罪背后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林草局组织26个部门和单位召开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完善执法机制,部署执法行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研究制定了依法惩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犯罪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发布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加大办案力度。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暂停野生动物交易,实施最严厉的野生动物管控措施,共检查农(集)贸市场、商超等重点场所3084.7万处次,检查经营户9715.1万户次,监测电商平台(网站)609.4万个次,检查人工繁育场所26万处,清理非法交易信息127.4万条,停业整顿7956户。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强化执法办案中行刑衔接、准确适用法律等问题的指导,林草局部署了春秋季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措施,农业农村部组织销毁了60余吨砗磲、玳瑁等非法来源水生野生动物制品,海关总署加大对进出口野生动物及制品的查验力度,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指导落实国内货物运输实名制,中央网信办对网络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信息进行清理,邮政局严禁非法寄递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公安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林草局等部门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等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约290万人次、车辆约35万车次,办理野生动物违法案件3792起,收缴盗猎工具6207件,收缴野生动物约12万只(条、头)、野生动物制品约5063公斤,有力遏制了违法犯罪势头。
(三)统计评估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情况,研究部署防控综合试点。林草局对近5年来野猪等野生动物伤人、损害农作物或其他财产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评估。对商洛野猪泛滥、青海棕熊伤人、云南亚洲象致人伤残及财产损失等重点案例,林草局和发展改革委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科学开展种群猎捕调控、事先主动预防、事后充分补偿、研究生态移民及转产激励机制等工作思路。财政部加大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偿的支持力度,地方按规定统筹中央财政资金对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予以适当补偿。林草局结合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各区域野生动物种群实际情况,科学评估其发展趋势,着手建立网络化监测体系和预警信息平台,并加大督导力度,推动有关省(区、市)加快研究预防措施,明确补偿对象、标准和补偿办法。在总结各地工作基础上,林草局在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广东、陕西等地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在云南启动致害严重的野象个体活捕转移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防控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的有效模式。
(四)研究制定野生动物保护配套制度和规划,夯实依法保护基础。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认真梳理、积极完善野生动物保护配套制度。一是加快相关名录调整。经国务院批准,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完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这是30多年以来首次全面调整。林草局组织专家拟定了《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称“三有”名录)调整初步方案和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评估认定规程,争取早日发布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二是优化完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自然资源部、林草局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地填补保护空缺,编制修订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全面总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发布了《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推动明确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编制“十四五”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林草局、农业农村部专题研究了“十四五”期间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点领域、方向和项目,着手编制海南长臂猿、穿山甲等重点物种专项保护方案。四是完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政许可、专用标识管理、价值评估等制度。林草局起草了野生动物及制品专用标识管理办法和范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对涉案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标准和核算方法作出了相应规定。野生动物保护配套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五)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野生动物疫情。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布设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点742处和一批省级、市县级站点;坚持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日报制度,2020年第一时间发现多起野生动物疫情,并及时采取封控措施,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组织开展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专项本底调查,实施有关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及传播风险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举办野生动物疫情预警处置等多个培训班,切实提升监测防控一线人员应急处置业务能力。农业农村部、林草局建立了野生动物检疫沟通协作机制,共同组织开展蛇类、动物园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检疫等调研,研究起草有关野生动物检疫规程,确保检疫防疫规定落到实处。
(六)配合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等相关立法工作,推动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和制定生物安全法等相关工作。林草局、农业农村部成立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和修法调研,向系统内基层单位广泛征求修法意见并及时整理报告。受全国人大环资委委托,林草局对专业猎捕机构和人工繁育、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行政许可等事项,及时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司法部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专班和起草小组工作,提出修法思路和建议,积极参与条款修改。2020年10月1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林草局、农业农村部根据审议意见迅速进行专题研究,建议对法律调整范围、地方政府责任、部门职责分工等问题再开展深入调研,争取将法律进一步修改完善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动物防疫法和制定生物安全法工作中,农业农村部、林草局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及时提出了意见建议。此外,林草局、农业农村部着手研究修改《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进一步推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三、 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的有力推动下,落实禁食野生动物、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仍有部分养殖户没有确定转型发展方向,少数养殖户因养殖设施损失大、债务重等原因,需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二是基层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监管力量薄弱、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是制约执法效能的主要因素。同时,有关部门和单位执法监管分工职责还需进一步落实,多环节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部分区域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问题日趋严重,不少地方重视不够,没有依法采取预防措施和制定补偿标准、办法,甚至将保护野生动物与猎捕调控种群对立起来,没有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四是合法从事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活动技术标准和分类管理政策不到位,特别是对执法检查中暴露出的蛇类、鹦鹉等野生动物养殖难题,需要尽快出台管用的举措。五是执法监管分工职责还需进一步明晰,多环节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下一步,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进。
(一)继续做好养殖户转产转型帮扶工作。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因地制宜研究政策措施,持续跟踪指导养殖户转产转型,特别是对损失大、债务重等困难养殖户实行“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完善信贷支持措施,结合农业发展项目等渠道优先帮扶养殖户转产转型,加大力度扶持养殖蛇类非食用性新产品研发,加快推动解决养殖蛇类等野生动物药用标准问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与养殖户的对接联系,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多措并举扶持养殖户稳定发展。
(二)综合施策防控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指导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广东、陕西推进野猪危害防控综合试点,指导云南抓好致害严重野象个体转移项目。研究猎捕调控枪支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猎捕技能培训,调查评估野生动物生境容量,科学规范推动猎捕调控活动,探讨设置隔离设施、引进天敌、监测预警等主动预防措施。指导督促地方尽快依法出台补偿标准办法,创立有效防控、合理补偿模式并逐步推广,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保护野生动物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持续强化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林草局、农业农村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自2021年1月31日起,启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风”专项执法行动,坚决防止滥食野生动物及非法交易现象“死灰复燃”,并进一步落实多环节、跨区域执法监管职责,完善执法检测鉴定、价值评估、查获物处理等制度,健全联防联控长效机制。
(四)推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体系。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为契机,积极修改完善相关法规规章,科学界定法律调整的物种范围,推动建立地方政府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有关部门分工监管职责,力争尽早发布“三有”名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专用标识管理办法,实现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猎捕、人工繁育、经营利用、运输寄递、市场及网络交易、进出口等多环节、全链条的保护管理,全面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基础。
(五)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基础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基层保护队伍及能力建设,完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体系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科技支撑等体系,切实提高保护管理人员能力水平。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立法、实施监督和执法检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野生动物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持续向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