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关:司法部
公布日期:2024.07.04
施行日期:2024.07.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位阶:部门工作文件
司法部发布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指导案例
(2024年7月4日)
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关心关爱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对新时代青少年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青少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戒毒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做好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工作,坚持“科学戒治毒瘾”和“毒品预防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近日,围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这一主题,司法部发布6篇指导案例。这些案例分别是“未成年戒毒人员刘某的教育矫治案例”“开展动感蹦床训练提升戒毒人员体质的康复训练案例”“十六年接续照管青年戒毒康复人员彭某保持操守的案例”“帮助自愿戒毒人员赵某戒断毒瘾保持操守五年的案例”“运用‘红罂’品牌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的案例”和“运用线上直播形式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的案例”。
此次发布的案例,是从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9500余个戒毒案例中挑选出来的,分别来自安徽、广东、广西、山西、福建、北京等6个省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教育矫治方法促进未成年戒毒人员身心康复。案例一中,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差等特点,运用多种矫治方法,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消除不良情绪,建立正确认知,激发戒毒动机,塑造积极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二是渐进式动感蹦床训练打造运动康复新模式。案例二中,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引入小蹦床运动项目,通过分级分段开展训练,有效提升戒毒人员的体适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在科学戒毒道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三是贯通强制隔离戒毒和后续照管开展全链条教育矫治。案例三中,广西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二十年来深耕“十步脱瘾法”,在所内开展认知行为教育,激发戒毒人员内驱力,出所后持续照管助力保持操守,帮助17岁戒毒人员保持操守16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四是精心探索戒毒康复新方法助力自愿戒毒人员保持操守。案例四中,山西省戒毒康复管理所探索总结出“四步五疗”自愿戒毒康复法,采取掌握吸毒诱因、修复亲情关系、多措对症治疗、开展衔接帮扶等形式,综合运用多种矫治手段,帮助自愿戒毒人员戒断毒瘾,持续保持操守。五是全方位打造禁毒品牌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质效。案例五中,福建省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创建“红罂”禁毒品牌,聚焦青少年群体实施“三点连一线”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法,有效提升了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毒之墙。六是创新开展线上直播拓宽禁毒宣传教育覆盖面。案例六中,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深入分析青少年群体身心发展特点,系统设计宣讲内容,与多部门联合举办“金盾护航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线上系列讲座,扩大了禁毒戒毒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以上案例均可在中国法律服务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中搜索查阅。
案例一
未成年戒毒人员刘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简介:
当前,新类型毒品及替代物质叠加滥用问题持续蔓延,吸毒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以青少年为主体吸食麻精药品和非列管成瘾性物质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成年戒毒人员有明显差异。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针对一起未成年人戒毒案例,深入研究探索,运用改变不合理认知、情绪疏导和亲情帮教等方法,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消除不良情绪,建立正确认知,激发戒毒动机,塑造积极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戒治效果。
案例编号:AHJDJZ1673948020
【案例背景】
未成年人吸毒是当前禁毒戒毒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阶段,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戒毒民警不仅要帮助他们激发戒毒动力、摆脱毒品控制和消除心理依赖,还要加强“三观”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戒毒人员改变不合理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健康心理,健全完善人格。
【案例基本情况】
刘某,男,2005年出生,初中文化,安徽潜山人。刘某是独生子女,家境优越,父母因工作原因平时对其疏于管教。初中时受不良影响开始出现越轨行为,打架、闹事、长期夜不归宿,初中毕业后长期与社会闲散人员混迹酒吧、夜场等娱乐场所。期间发现同伴吸食毒品麻古,出于猎奇心理尝试吸食毒品,而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因吸食毒品被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刘某入所时年仅十七岁,属于未成年戒毒人员。入所后表现出强烈恐惧和焦虑情绪,日常生活中面对民警的关心和询问,害怕、紧张表现明显,不敢直视民警,眼神闪烁不定,抵触情绪严重。夜晚就寝后时常躲在被子里哭泣,白天各类训练项目无法完成,时常情绪崩溃、瘫坐在地嚎啕大哭。鉴于其未成年人身份,相比成年戒毒人员,心理承受力脆弱,对戒毒所陌生环境的恐惧、误解和对民警的本能防备,多种因素交织让他,无法适应在戒毒所的生活。
(一)原因分析
刘某吸毒的原因包括心理特质、认知缺失、家庭因素和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
1.心理特质。刘某年幼心智不成熟,且伴有轻度自闭倾向,使得其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易产生不安与恐惧,自幼在父母庇护下成长,依赖心理严重,骤然脱离家庭和父母,内心深处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剧增。其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与外界疏离,难以融入集体、参与集体活动,对戒毒所封闭式环境适应性差,情绪易于波动。
2.认知缺失。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刘某对毒品缺乏正确的认知。其将毒品视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消费品,忽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特别是对自己造成的巨大伤害,这种认知偏差成为他抗拒戒毒的内在阻力。
3.家庭因素。刘某家庭的特殊性为其戒治增添了另一负性因素。刘某父母均身患疾病,在得知其吸食毒品后受到打击病情加重,让刘某内心深感愧疚。自幼家人的过分溺爱造成其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一旦脱离家庭庇护,生活上与心理上的双重不适应,造成其在戒治期间情绪更不稳定,更加渴望亲情的慰藉。
4.环境影响。刘某尚未成年便混迹娱乐场所,与不良社会人员交往,加上缺乏必要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降低了对毒品的警惕性,最终导致其走上吸食毒品的错误道路。
(二)矫治过程
1.调适心理状态。鉴于刘某存在轻微自闭倾向和对戒毒所戒治环境的强烈不适应,民警首先采用了“逐层解析心理”的策略。通过安排表现较好的戒毒人员介入其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给予照顾和帮助,在课堂教育、康复训练及习艺劳动上耐心指导,逐步消除刘某的内心隔阂。鉴于刘某对民警的误解源于影视剧中的刻板印象,民警采取非正式的接触方式拉进彼此距离,以平易近人的形象逐步缩小心理鸿沟。针对其对戒毒必要性的错误认知,民警运用大量的案例和丰富的戒治经验,教育引导刘某正确认识戒毒的必要性。同时,用正反两方面案例典型,对其开展正向激励,鼓励其勇敢面对错误过往,积极戒治向前看。在民警的悉心关怀与不懈努力下,刘某逐步克服对戒毒所的恐惧和对民警的畏惧,逐渐向民警敞开心扉,开始真诚交流,并明确戒治决心,承诺遵规守纪,努力戒毒。
2.重新建立合理认知。鉴于刘某对于毒品认知存在严重误区,民警从毒品常识教育讲起,逐步深入,讲述毒品的危害、戒毒的方法技术,帮助刘某建立对毒品的系统性认知。刘某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知识,经常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甚至主动分享知识给其他戒毒人员,面对日常考核也由畏缩变为自信。
3激发戒治动力。刘某非常想念家庭,民警积极联系其父母,说明刘某的戒治表现,开展亲情帮教。协调其所在司法局通过视频会见系统进行远程会见,让刘某定期与父母“见面”。父母健康状况的持续好转,亲人的关心、教诲和鼓励,让刘某内心受到较大触动,多次失声痛哭。亲情帮教激发了刘某戒毒的动力。
(三)效果评价
教育矫治过程中,刘某实现了从初期的消极抵抗到积极融入的明显转变,不仅在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生活技能上实现了自主自立,也在心态上展现出积极向上、力求早日回归社会的意愿,从一名哭泣少年到一个独立自理的成年人,每一步皆是教育矫治结出的硕果。
【案例思考】
(一)心理干预要细致入微。未成年人心理状态复杂易变,刘某又身在强制隔离场所这一特殊环境,需要对其做好心理调适。这就要求戒毒民警不仅要关注日常行为表现,还要敏锐地捕捉其情绪波动,及时干预,逐步消除其恐惧情绪,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针对个性差异,如自闭等特质,应采取更加温和耐心的沟通方式,促进其情感表达,提高其社会功能。
(二)教育矫正要全面深入。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存在的知识盲区,教育矫正需要覆盖法律常识、毒品危害、社会责任等内容。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采用如理论教学、实例分享、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提升其自我保护与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保护性价值观。
(三)亲情帮教要运用得当。家庭在戒毒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未成年人戒毒人员,亲情帮教如果运用得当,能够发挥很好的正面激励作用。通过亲情会见、亲情电话、书信往来等方式,开展亲情帮教,发挥亲情的力量,可以有效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缓解、消除孤独感和焦虑感,激发戒毒动机,坚定戒毒信心。
案例二
开展动感蹦床训练提升戒毒人员体质的康复训练案例
案例简介:
蹦床运动能够让戒毒人员感受到规律的弹振、腾空,体验到自由飞翔的愉悦和突破难度动作的兴奋,激发其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其协调性、平衡感和团队精神。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选取60名身体健康且无运动禁忌症的青年戒毒人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动感蹦床训练,每周3次、每次2课时、每课时30分钟,同时通过基础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肺活量、纵跳、台阶指数、选择反应时、跪姿抛药球、闭目单脚站立等体能测试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等心理测试,评估戒毒人员训练前后的整体状况。实践证明,蹦床运动能够有效提升戒毒人员的体适能和心理健康水平。
案例编号:GDJDKX1719469485
https://alk.12348.gov.cn/Detail?dbID=26&dbName=JDKX&sysID=2600
案例三
十六年接续照管青年戒毒康复人员
彭某保持操守的案例
案例简介:
毒品滥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新型毒品滥用群体低龄化的特征凸显,青少年涉毒群体戒毒过程更易出现反复。广西司法行政戒毒系统20年来坚持不懈用“十步脱瘾法”激发戒毒人员内驱力,戒毒所内,开展教育矫治帮助戒毒人员正确认识毒品危害、健全完善人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戒毒所外,实施后续照管持续赋能助力戒毒康复人员保持操守。17岁吸毒的彭某,解戒后连续保持操守16年,是“十步脱瘾法”成效的生动体现,为青少年涉毒群体戒断毒瘾提供了鲜活经验。
案例编号:GXJDJJ1719417403
https://alk.12348.gov.cn/Detail?dbID=23&dbName=JDJJ&sysID=8621
案例四
帮助自愿戒毒人员赵某戒断毒瘾保持操守五年的案例
案例简介:
山西省戒毒康复管理所探索总结出“四步五疗”戒毒康复方法,特别针对初吸、偶吸的自愿戒毒人员,抓住“未病、初病”窗口期,耐心细致开展矫治,搭建平台修复亲情。综合运用医疗、膳食营养、物理治疗、心理矫治、康复训练等手段,扎实开展就业帮扶、随访帮扶和心理帮扶,帮助自愿戒毒人员持续保持操守,取得良好成效。
案例编号:SXJJDJJ1719456935
https://alk.12348.gov.cn/Detail?dbID=23&dbName=JDJJ&sysID=8622
案例五
运用“红罂”品牌提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的案例
案例简介:
福建省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建队伍、强基础、创品牌等手段,形成了在厦门家喻户晓的“红罂”禁毒专业宣讲团队,以集美禁毒社工和高校学生为核心的“集美分团”,在校中小学生组成的“红罂小卫士”,正在和已解除社区康复人员组成的“阳光小分队”,打造出红罂禁毒生力军。积极推广“健康人生、无毒生活”的理念,面向青少年推出“两城三所十校禁毒云课堂”,依托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平台推送禁毒内容,编排“手语操” “答嘴鼓” “闽南语顺口溜”等特色创新曲目。截至目前,戒毒民警已累计开展校园毒品预防教育178场次,受众达38万余人次,基本实现了厦门市岛内学校的全覆盖。
案例编号:FJJDXJ1719454834
https://alk.12348.gov.cn/Detail?dbID=27&dbName=JDXJ&sysID=1244
案例六
运用线上直播形式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的案例
案例简介:
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以“金盾护航”项目为依托,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探索使用线上直播的形式,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点,以“护航青春、绿色无毒”为主题,设计认识毒品与远离毒品、抵御诱惑与拒绝毒品、守护心灵与健康生活3个宣讲单元,通过“大兴土著”公众号面向社会直播。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9万人,点赞10万余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也进一步提升了禁毒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丰富了禁毒宣传教育的内容,强化了禁毒宣传教育的质效。
案例编号:BJJDXJ1719473235
https://alk.12348.gov.cn/Detail?dbID=27&dbName=JDXJ&sysID=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