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发文日期2007年03月08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学位〔2007〕6号
施行日期2007年03月08日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
现将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印发,请认真学习贯彻。
附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陈至立
2007年1月25日
这次学位委员会会议,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就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吴启迪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各位委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刚才,路甬祥、徐匡迪、陈奎元副主任委员都发表了重要意见。下面,我对会议作一简要总结。
一、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势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度提高。经过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门类齐全、类型多样、结构基本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已初步建立,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度提高。2006年在学研究生数为110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20万人,在学硕士生90万人。
--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重大科技攻关队伍中都有大批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人才断层"问题基本解决;研究生已经成为创办各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主力,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规则、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已成长为企业家。
--研究生培养类型多样化,结构趋于合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1991年我国设置专业学位以来,共培养了57万名各级各类专业学位人才,其中来自一线的骨干人员通过在职攻读方式取得学位的占80%,极大地缓解了一线单位高素质人才"进人难、留人难、培养人难"的问题。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人数最多的是工程硕士,约占全部攻读专业学位人数的40%。工程硕士主要以校企联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已培养了一大批包括青藏铁路总工程师、先进战斗机总设计师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期间培养的2万多名农业推广和兽医专业学位人才,对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培养的5万多名教育硕士,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短缺问题;军事学专业学位旨在为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培养高级指挥军官,受到部队的欢迎和好评。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被国际认可,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过去十年,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高校的整体实力提高,一些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缩小。以我国最初两批设置研究生院的28所高校与美国大学联盟(AAU)的61所大学(美国最好的大学)进行对比,我国高校办学主要指标的平均值与AAU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政府来源的研究经费,我国高校与AAU大学之比由1995年的1:34缩小到2005年的1:6.8,SCI发表论文数由十年前的1:15缩小到1:3.6,论文被引频次由十年前的1:51.7缩小到1:6.2。十年前我国所有高校发表的全部SCI论文还不及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学校之和多,而现在清华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分之二。根据美国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数据(1995-2006年),在世界1400多所大学当中,我国有26所高校共75个学科点进入了发表论文被引用频次的前1%,这些学科主要集中在材料、化学、物理、工程类学科和计算机学科。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SCI发表论文总数已居全世界高校的第2位。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学科装备以及分析测试水平的显著提升,使研究生培养基础条件大大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从2001年至2005年的博士论文抽查来看,专家评价的优良比例达到82.7%。从历年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发表文章的情况看,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在学期间SCI论文发表数由2003年的平均5篇增加到2006年的平均8篇,2006年获专利数是2000年的三倍。
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取得的进展,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与我国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发达国家与我国高校的合作交流向更高和更深的层次发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提升到新的阶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质量、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还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要求;一些研究生导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课题选择不当,影响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区域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培养投入机制比较单一,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负有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和一批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研究生教育既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输送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又要培养一大批面向实际应用、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其特征是要实现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1.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研究生教育类型多样化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全面、科学的要求。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要把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事业心、责任感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要深入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采取切实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要通过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强化导师责任,带动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近几年,平均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增加较快,平均每个导师指导的硕士生由1999年以前的不到3人增加到2005年的6.3人,博士生由2001年以前的不到4人增加到2005年的约5人。还有少数导师指导的学生达几十人之多。对这种现象要高度重视,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约束和调节机制,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个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过程,"研究生"这一名称本身就反映了这一特征。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研究课题的确定要有助于研究生在科学技术前沿进行研究,有助于让学生参与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学风,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力戒浮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高校要大力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研究生教育更要结合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多学科研究。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建设和传播创新文化,实现教育与先进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要加强和重视研究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增强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活力和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重视打牢理论基础,加强基本实验能力训练。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工科研究生要重视数学和科学能力训练,提高逻辑推理能力;重视学习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尤其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发展和完善学位制度。
一要加强学位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经过25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学位制度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比如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政府主导的三级管理体制,硕士层次的独特定位,强调政治素质要求等。这些特色,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支撑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对我国25年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于那些成功、成熟的做法要尽快通过法律和法规确定下来;对于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革和发展的,要做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学校和中介机构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定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完善法律法规,做好规划和宏观管理,处理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地方主要做好区域研究生教育的统筹规划,支持本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监督。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做科学、合理的评价,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促进学校提高质量。
三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紧密联系。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之间实现越来越紧密的结合,研究生教育是这种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高校既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具有学科齐全、培养体系完整、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所培养人才具有较宽广理论基础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既可以结合科研任务培养专业人才,又可以通过研究生培养及时将新的知识成果向社会扩散。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紧密联系,充分利用高校"211"工程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所创造的好条件,加强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转变观念,建立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效益,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布局和结构。
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学科和区域结构,推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坚持重点建设,引导和鼓励分层次办学,使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在培养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的同时,构建完整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尊重创新活动和学科建设的规律,支持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各地区要整合区域力量,加强资源共享,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定位和结构。
二要鼓励学校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形成学校与学科特色。一些著名校长在谈到高校办学时都强调,一所大学一定要办好若干个非常好的学科,这一方面代表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学科能够看到自己的明天。高校一定要合理定位,突出优势学科建设,办出学校和学科特色。研究生培养也是如此,要突出学科特色,根据国家发展和自身优势制定发展目标,并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特征和资源条件,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研究生教育。
三要建设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成绩显著。全国设置研究生院的53所普通高校,承担了全国高校约三分之二的博士生和二分之一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承担的科研任务约占全国高校的60%,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同时逐步增加对其他高校的投入,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要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发展,但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比较合适,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比较合适,怎样与国家人力资源结构需求紧密衔接,更好地把握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工作的生命线。学位办正在研究制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文件,建议适时再召开一次学位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这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