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发文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商服贸函〔2020〕96号
施行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Alpha提示本文件发布形式为PDF,文字版由Alpha编辑团队依据PDF整理,信息不一致时,以PDF文本信息为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2018年深化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性强、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做法。
为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从试点地区选取了20个成效较为突出的案例,编撰形成了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现予以印送,供各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外贸相关工作时综合借鉴。
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0年03月31日
附件: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1.创新“网展贸”服务新模式(杭州市提供)
传统展览模式不同程度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不共享、不信任等特点。杭州市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作用,依托米奥兰特国际会展公司打造了跨境贸易服务境外推广平台。平台以杭州市政府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主办的线下展览为载体,依托互联网,创新办展及参展模式,推出“网展贸”服务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展览+互联网+供应链”三位一体的跨境贸易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 “网”即互联网。
线上平台及移动APP分设买家客户端和卖家客户端,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买卖双方匹配推荐,支持多语种人工翻译,解决双方语言交流障碍烦恼,提供展前线上邀约见面,展中线下展厅看样体验,展后海外仓物流服务。
(二) “展”即数字展览。
展览前,平台精准匹配推荐买卖双方、上传供应商信息和提供小语种翻译软件为买家进行“数字预展”做好准备;进行数字预展的供应商在展中可线上线下邀约到达展会现场的匹配买家,买家在进行“数字参展”过程中可生成二维码名片、启动 APP 即时聊天和谈判事项记录功能等,帮助展后订单跟进。
(三) “贸”即供应链服务。
传统外贸从下单到业务结束耗费的时间周期与资金成本远远高于建立海外仓提供的服务时长与成本。 目前,米奥兰特会展公司已在迪拜已建立当地海外仓,极大地缩短了业务往来时长和物流成本。
二、实践效果
(一) 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布局。
2019年分别在墨西哥、巴西、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埃及、波兰、土耳其、约旦、哈萨克斯坦、 印度、 阿联酋等12个全球商贸中心、区域贸易节点国家布局,积极打造中国在“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规模最大、布局最广的跨境贸易促进平台。
(二) 辐射全球市场。
平台贸易辐射全球50个国家、8万亿美元市场。经过多年深耕,2019年全年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服务26个省、直辖市和港澳地区的 4315 家参展企业。其中波兰、土耳其、 墨西哥、 巴西、南非、 约旦、埃及、哈萨克斯坦、 印度、阿联酋展获得了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年展览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三) 助推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帮助中国品牌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高中国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度。 在“一带一路”重要国家建立特色商品展区和销售链条,开辟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办好阿联酋服务贸易展。
全力办好中国(阿联酋)服务贸易博览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在境外和京交会相呼应的服务贸易展销平台。进一步推进“海外杭州”展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联动发展,扩充服务贸易参展领域,增加企业参展数量,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促进。
(二) 增加“全球投资”服务模块。
开通全球57个国家68个城市的在线投资咨询,为杭州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及时、个性化的投资顾问资讯服务和落地服务,打造针对本地区企业对外投资的服务体系。
(三) 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去。
联动各相关省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等“抱团出展”,通过展会展现中国服务贸易成果,促进服务贸易企业对外交流和合作。
2.打造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统保平台(南京市提供)
服务贸易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经常遇到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问题,现有的应收账款保险产品对这类需求的适用性较差,大多针对货物贸易;且现有的一些保险产品门槛较高,投保成本也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承担能力。南京市推出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统保平台,由政府提供保费资助,中信保为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开发低费率、适用性保险产品,帮助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初步建立风控体系,逐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 主要做法
(一) 确认受益范围。南京市商务局与中国信保江苏公司依照“政府搭建平台,信保最大优惠,企业自愿参加,风险全面覆盖”原则,签订《南京市服务贸易企业统保平台合作协议》。企业覆盖范围包括工商注册地在南京市、2018 年服务贸易出口收汇金额在 50 万美元至800 万美元的企业。被保险企业逐一填写《投保单》予以确认。
(二) 明确服务要素。根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预付平台保险费 50万元人民币, 费率为 0.1%。按照“先到先得”原则,预算资金使用完毕即停止接受企业投保。如单一被保险人自愿投保扩展承保方案,保险服务费率另行约定,并由该被保险人自行缴费。此次统保平台服务期限为 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保险责任项下损失的赔偿比例为 80%,单一被保险人最高赔偿限额为 30万美元。
(三) 加强企业服务。针对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的现状,中信保组建专业团队,设立咨询热线和短信平台,开展分区域集中宣讲培训、定期上门拜访、电话沟通回访等方式对所有平台投保企业进行保单讲解培训和具体业务指导,让相关企业熟悉政策内容, 了解保单功能,用活用好信保工具。同时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理赔单证,提高理赔结案速度。
二、实践效果
(一) 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
统保平台适用于上年服务贸易结算在 50 万美元以上,8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第一年预计企业覆盖面可近20%,超出现有国家、省服务贸易企业投保政策性险种的覆盖面。
(二) 提升企业风险保障水平。
统保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风控体系,依托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多方面服务,和政府的积极宣传引导,帮助企业了解海外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经营的稳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注重政策宣讲,通过召开政策培训会以及重点企业一对一对接,让更多企业知晓相关政策工具。
(二) 加强重点突破,在货代等细分领域做好承保工作,形成示范引领。
(三) 开展质押试点,与相关银行开展合作,对参保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开展保单融资试点。
3.建设全链条、全生态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苏州市提供)
为支撑创新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苏州市以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作为全市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行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和服务全市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 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全面落实《苏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在昆山光电产业,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吴江光通信产业,工业园区纳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吴中智能制造产业等产业集中地区分别设立了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目前,5 个产业运营中心都已分别挂牌运行,配备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搭建了运营平台和交流网络,建立了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开展产业知识产权分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已初具雏形。
(二) 打造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
自 2016年10月开始,重点推动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建设,主要开展知识产权展示交易、金融、运营等各类服务。 目前, 中心系统“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云” 已上线运行,整合工商、知识产权以及司法涉诉等各类大数据资源,注册会员 2000 多家。搭建苏州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平
台,江苏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入驻平台并发布金融产品,开展线上线下融资对接服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备案 26笔,贷款金额 8279.6万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服务,协助苏州一家企业完成 22 件国际专利购买,交易金额达865 万美元。推动苏州技术进出口备案业务窗口入驻,搭建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平台。
(三) 增强知识产权运营主体能力。
制定实施《苏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姑苏知识产权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企业引进知识产权进行转化实施给予资助补贴、对运营机构进行奖励、对来苏工作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给予最高250万元的安家补贴等,加强对知识产权运营主体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苏州4家企业列入国家专利运营试点,20多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高校院所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运营部门。
二、实践效果
(一) 企业知识产权实力进一步提升。
组织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等省、市各项计划项目,企业知识产权实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 44 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7 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第三方认证企业近 1000 家。全市专利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9年,苏州 32项专利获中
国专利奖, 占全省获奖数的 28%,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13 项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专利奖;20 个项目获苏州市优秀专利奖,5人获苏州市杰出发明人奖。
(二)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果良好。
苏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运作良好,已投资2只子基金,投资金额5000万元,间接投资金额达到20亿元,放大财政资金40余倍。2019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额达23.7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1%。
(三) 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不断强化。
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中,服务机构已超过 80 家,品牌服务机构和品牌服务机构培育单位占比超过 40%。全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已形成知识产权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全链条的业务形态。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业商会,搭建知识产权服务超市,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的模式。与英国普雷塞斯中心合作开展国际注册技术经理人认证(RTTP)系列培训,培养 180多位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端技术经理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重点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生态圈。
(二)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制定实施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方案,促进产业发展。
(三) 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利用。
(四)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
4.创新服务企业信用评定与融资“粤信融”模式(广州市提供)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牵头搭建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简称“粤信融”),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中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为服务贸易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一、 主要做法
(一) 强力推动数据集中。
搭建覆盖省、市的数据库,依托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和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科技以及水电气等数据集中,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来源少、标准不统一、查询不便等问题,为精准评价企业信用等级夯实数据基础。截至2019年末,“粤信融”累计采集省有关部门、21个地级以上市1100多万家市场主体约 3.6 亿条数据信息。
(二) 构建信用评价机制。
“粤信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和评分体系,对企业进行“画像”,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促进企业依靠良好的“信用记录”获得信贷资金。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信息共享、隐私保护等机制。
(三) 优化融资对接服务。
引导有信用、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粤信融”发布融资需求和信贷产品,支持银企双方通过智能匹配手段实现线上交互。企业注册成为用户后,可在“粤信融”互联网界面了解扶持政策,申请合适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可查询企业信息,在线进行融资审核,大幅缩短审贷时间,最快可缩短至1个工作日。
二、实践效果
(一) 快速提升银企融资撮合效率。
金融机构在“粤信融”签订授信合同,处理贷款审批,有效缩短审核时间,提升了企业融资撮合效率。截至2019年末,“粤信融”累计撮合银企融资对接6.02万笔、金额1.07万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2.64万笔、金额2494.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78.11%、 30.57%。
(二) 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金融机构在“粤信融”运用完善的信用评价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推动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覆盖面迅速扩大。截至2019 年末,广东 1.36 万家金融机构网点无成本接入“粤信融”; 发布信贷产品 3139个, 较年初增长 177.04%; 查询企业信息159.12万次。
(三) 增加企业融资机会和可得性。
企业在“粤信融”互联网统一界面查看和比较不同金融机构发布的信贷产品,竞争机制倒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利率。同时,依托线上信息共享,降低了搜寻企业的成本。低成本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机会和可得性大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推动关键量化数据采集和集中。
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金融机构较为关心的纳税明细、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公积金、社保缴存等价值密度较高的量化数据采集和集中,以高质量数据建成高质量平台。
(二) 加强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应用,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运用数字技术对海量企业数据进行深加工,实现对企业更精准“画像”。构建企业异常监控和预警机制,帮助金融机构主动进行贷后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三)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提升“粤信融”公信力与影响力。
推动地方政府部门针对“粤信融”应用情况,研究设立专项基金等综合性配套措施,对应用“粤信融”大量发放信用贷款,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而产生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补贴或其他支持措施。
5.创新开展服务贸易中小微企业融资试点“信易贷”(重庆两江新区提供)
重庆两江新区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贸易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由两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工商银行总行和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两江新区直管区开展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成为全国服务贸易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试点。
一、 主要做法
(一) 精准聚焦试点对象。
针对注册、纳税关系在两江新区直管区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推出融资产品“信易贷”。此款产品为信用贷,单户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原则执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两江新区对工商银行以同期基准利率发放的贷款额度予以一定比例利息补贴。
(二) 有效整合数据资源。
有效整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数据、政府部门登记的企业信用和企业市场信用数据,实现企业融资服务领域整合应用;建立企业金融大数据库,国家信息中心指导数联铭品科技开发建设企业融资服务大数据平台,工商银行在平台运行大数据信用贷风控决策模型,实施“信易贷”从客户筛选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业务。
(三) 多方共担防控风险。
两江新区、工商银行、数联铭品按照“7:2:1”的比例建立贷款本金损失共担机制;两江新区和数联铭品按照“87.5%: 12.5%”的比例设立前期3000万的风险补偿基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当风险补偿金达到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3%和5%时,分别启动书面风险预警和暂停放贷处理。
(四) 协同建设信用体系。
通过大数据平台聚焦企业信用行为,积极推进两江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者获得激励,失信者处处受限的奖惩机制,不断提升两江新区企业信用水平。
二、实践效果
“信易贷”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支撑、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运营模式,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各主体数据资源;以信用建设和普惠金融服务为核心的新尝试,有效完善了两江新区多层次广覆盖的融资服务体系。 目前“信易贷”储备企业412家,提交贷款申请的企业135家, 申请总额4.9亿元,平台通过企业98家,意向金额3.7 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建立健全联席工作机制,进一步梳理流程,研究资金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预警、风险补偿、债权认定、资金追偿、账户拨付等细化管理办法。
(二) 加快完成两江新区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库、通道式信息共享系统、企业融资服务大数据平台。
6.中韩“四港联动”海空港联动多式联运(威海市提供)
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威海市充分利用与仁川在区位、交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两地海港、空港开展“四港联动”,开展陆海空多式联运, 实现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以威海、仁川为节点的东西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大通道。
一、 主要做法
(一) 建立联动推进机制。
交通运输部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工作推进情况;山东省政府将其作为重点督办工作,龚正省长见证“四港联动”合作协议签署;与仁川市签署《威海——仁川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谅解备忘录》。
(二) 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一是拓展空中通道。威海机场新增大邱、清州两个全新对韩通航城市,每周 7个航班,目前威海市对韩航班每周42个,对韩机场覆盖及客运能力进一步提升;开通至仁川机场的货运包机业务,并逐步由通航初期的每周 2 班加密至5班。
二是拓宽海上通道。威海港整体划入青岛港,“中创威海—青岛集装箱航线”和“威海—青岛双向对开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相继开通; “威海—潍坊”集装箱航线也正式开通,使威海能够充分运用全省港口资源,加强与全球航运巨头深度合作,做大辐射东北亚的中转网络体系,加快内陆港和海铁联运布局。
三是推进海铁联运。积极探索发展海铁联运,先后开通了威海至德国杜伊斯堡、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乌兰巴托等铁路班列, 开通了 “威海-重庆”的冷链班列业务。 同时,探讨开展中韩整车运输业务,将其作为衔接海铁联运的重要方式,组织开展韩国整车在威海境内从事运输业务模拟测试。
(三) 畅通多式联运服务平台。
一是推进威海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威海国际多式联运中心运营企业已完成注册手续。规划建设中的“日韩-威海-欧亚”东西双通道海铁公多式联运项目被评为“第三批山东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二是推进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综保区封关验收后,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直购出口和保税进口业务,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 已引进韵达国际快件一级分拨中心、DHL 仓储物流、宝能物流集团等项目,并成功入选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三是发挥威海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中心效用。 自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以来, 已实现“一次申报、 一次查验、 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作业模式, 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提高验放作业效率和货物的集疏港作业速度,特别是对于韩国进口货物,整体上实现了“当天到港、 当天提货”。
四是加快威海国际物流园发展。完善提升园区保税仓储、分拣分拨、展示交易等配套功能,吸引 70 多家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在园区聚集,平均每月进出口跨境电商货物 400TCU以上,货值2.8亿美元, 占青岛关区业务量的80%以上。
二、实践效果
(一) 连接交通链,强化枢纽优势。
“四港联动”的提出,重新定义了威海在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交通地位,使威海从原本的全国交通支端末梢变为连接国内腹地和日韩、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
(二) 完善供应链,丰富对外贸易渠道。
“四港联动”进一步丰富威海市对外贸易渠道和路径,运输模式从海运到海空联运、空空联运、海陆海联运、海铁联运,形式多样、连贯顺畅,为国内货物出口日韩、欧美及日韩货物进入国内或转至欧亚打通了国际物流大通道,有力地促进了对韩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发展。
(三) 增强价值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四港联动”构建以威海、仁川为节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经威海出口至仁川转运至欧美的货物价格、运输能力及货物种类上比南方港口及空运方式具有相对优势,且威海市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和高效的通关效率,都进一步增强威海市物流价值链。
(四) 延伸产业链,促进双向投资。
康派斯新能源车辆、德宇冷链等在韩国设立海外仓,搭建以海外仓为支点的集货、配送中心;威海国际物流园开设仁川保税海外仓,提供日本、欧美等在仁川中转的国际跨境电商和海运快件包裹类货物的运输、报关和配送。宝能(威海)智慧供应链产业园、韵达国际快件一级分拨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加强软联通,推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
一是积极推进物流制度创新。对接中韩两国相关主管部门,争取在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发挥威海——仁川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中韩整车运输业务测试,增强威海市口岸物流优势。
二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口岸相关部门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查验通关效率,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争取海关各项改革措施在威海先期探索实施,打造“速度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好” 口岸。
三是深入开展中韩口岸协作。协调两地海关进行业务对接,梳理“四港联动”业务货物监管流程, 明确监管方式,简化通关手续。
(二) 完善硬联通,促进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物流通道建设。适时增加海、空新航班或航线。探讨开通中俄班列,开发欧亚班列回程业务,研究开展欧洲拼箱业务和中欧班列冷藏箱运输等。积极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市深度合作,探讨物流资源合作方案,强化陆港深度合作,加快转运效率,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
二是丰富物流产品。探讨开通威海港至欧洲的卡车航班业务,开辟除海运、空运、铁路运输之外的新运输模式,构建日韩货物经威海到欧洲的陆运新通道。研究威海经韩国至日本的中韩日海陆海联运线路,形成联通中韩日的黄金走廊。
三是建设平台载体。尽快启动威海国际多式联运中心相关配套设施及工程建设,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和贸易服务水平, 以高效物流吸引产业聚集, 以产业支撑物流通道。
7.“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陕西西咸新区提供)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充分发挥“自贸+服务贸易+双创”三试联动优势, 由人社、税务、市场监督、出入境等部门牵头搭建“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该平台有效解决了复转军人、弱势及特殊人群、失地农民等各类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和部分持有来华工作许可证外国人就业,提升了外国人来华工作、投资的便利性,满足了企业对于灵活人员就业的需求,彰显了政府保障就业的公益普惠性和服务精准性。
一、 主要做法
(一) 提供岗位精准匹配。
平台主要发布登记注册企业的用工需求,并优先匹配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各类就业人员信息。特别是对有聘请外国人需求的企业,平台对已持有来华工作许可证且有意愿就业的外国人实施定向匹配,最大程度实现供需双方的“云端握手”。 当双方达成用工意向后,签订三方电子劳务合同, 由平台与人社部门、劳动监察部门联动,对合同履行情况同步同频全过程监督,保障各方权益不受损害。
(二) 扩展场景应用范围。
平台与政府部门联动,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共建的模式,持续拓展场景应用。比如,注册的各类企业每月定期将灵活人员工资结转至平台,由平台统一为各类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工资结算、个税代缴、社保缴纳、公积金缴存、创业孵化等服务,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各类已签订三方协议的就业人员可依托平台一站式领取工资、办理社保、公积金缴存、代缴个税等业务。无需再通过传统渠道办理,既实现了灵活就业者工资及时的支付,又解决了相对零散税源的收缴,而各类企业则通过平台可在线办理社保账户开设等业务。
(三) 提高国际服务外包内涵。
平台与外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根据外籍就业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国内业务发包方,并为国内灵活就业者提供国际业务。同时,为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在线提供就业许可办理、币种结算、签证咨询、翻译、住宿等服务,为来华投资兴业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企业开办、税务登记、投资准入等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度,拓展了区域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开放度。
(四) 创新外国人来华工作与投资服务。
突出制度性创新与安排,与出入境管理部门、人社部门联动,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流程和材料,实施预审制与容缺办理机制,审批时限由原先的5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以内;与人行西安分行、各主要商业银行协作,对于外籍人员首次办理个人人民币一类结算账户时,可同步开通外币账户功能, 自由选择工资结算币种,平台将按工资结算发放当日利率实现转换、发放,并扣缴个税、社保等费用;针对平台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或个体,实施负面清单+国民待遇+正面鼓励+跨部门联动服务,并在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产业政策、员工招聘、跨境结算等领域实施创新改革,一对一专项服务,有效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实践效果
(一) 提升服务供需双方对接精准度。
平台自 2019 年 4 月正式运营以来,累计注册创客人数近千人,注册企业百余家,实现收益的创客九百多名,购买服务的企业近60家,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纳税额突破150万元人民币,有效解决了灵活人员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供需双方满意率高达 90%以上, 同时,构建的多重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合同履行、工资结算、社保缴纳等全过程监督,不仅实现了分散税源、社保等的有效归集与征收,还确保了供需双方劳动权益。
(二) 提高了外国人来华就业投资便利性。
平台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来华工作许可证办理等可实现一网通办、限时办结,特别是工资、社保、个税等可自由选择币种实时结算、缴纳,减少了外籍就业人员办理业务的时限,极大提高了外籍就业人员的服务保障功能。同时,平台的一站式投资服务联动了政府多个部门,为外商投资与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三) 扩大了服务普惠性与保障性。
平台运营以来,开辟大学生创业窗口、复转军人双创窗口、弱势及特殊人群直通车等特定人群服务专栏。 比如,为高精尖技能人才,提供人才定向经纪服务;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技能培训和创收课程;为贫困人口、失地农民、两劳人员等弱势及特殊群体,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对接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提供各类法定补助,有效兑现了 “兜底”承诺。同时,通过网站、 自媒体、服务号和创客服务端、城市分站等端口辐射布局全国,与国内外人力资源机构协作,吸引了更多包含外籍人员在内的就业人员、境内外企业加入,并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匹配,有效实现模式输出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导入。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深度打造平台集成服务功能。
西咸新区将充分挖掘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双创示范基地的叠加优势,争取更多的改革突破与制度创新,打通平台连接渠道,持续完善和丰富平台功能,在现有社保、个税等在线缴纳的基础上,扩展灵活就业人员的职称评审、档案管理、工作认定、补贴申领、创业扶持等集成性场景应用和一站式服务。
(二) 加强外籍人员服务能力。
制定多语种外国人来华工作、投资手册,开展大批量外籍人员资格认定,并与省、市、新区有关部门联动,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外国人来华工作、投资集成性的改革与服务措施,确保外国人在华的合法权益,切实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就业、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 构建闭环监管服务体系。
平台将与各部门联动,发挥信息归集和共享的优势,展开制度解构与重构、流程再造等,优化监管和服务模式,重点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体系,形成高效、快捷的闭环管理,确保平台各类主体和灵活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提升平台的普惠服务性。
8.创新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实验室共享模式(陕西西咸新区提供)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按照服务贸易深化改革试点要求,突破现有第三方医学检验资质审批制度,在全国探索开展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机构持有人制度,以共建共享实验室为核心,以闭环管理制度为保障,全面落实检验全生命周期责任,有效压缩了医学检验资质获批时限,降低非公立医疗检测机构准入门槛,促进了医疗检测行业快速集聚。
一、 主要做法
(一) 建设可共持有的标准实验室。
借鉴上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及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在秦汉新城内试行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持有人制度。由政府投资建设可共享的标准实验室,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开发涵盖取样、运输、送检、结果应用等多功能的检验服务系统。建成经行业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国家标准后,交由具备资质的机构专业化运营管理。区内其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无需再自建实验室可自由选择标准实验室以持有人身份申请医学检验资质,在获取资质并与实验室签订合同后开展检验业务。
(二) 严格闭环管理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实验室使用与管理闭环制度体系,重点在仪器设备使用、样本取样、送检检测、冷链存储、制剂使用、检测溯源、结果运用、过程监管等关键环节,形成严格的制度体系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绝对安全,检测结果可靠。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在开展检测业务时,须严格按照规章流程操作,并接受实验室全过程质控。
(三) 提升服务功能与内涵。
实验室根据检测能力,先期确定可共容的检测单位数量和检测业务并对外公布。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将送检标本,通过冷链物流体系送至实验室,开展检测服务,检测完毕后,将检测结果及解读、诊疗建议等内容第一时间上传至平台服务系统,供送检单位下载查看。同时,个人客户也可以在实验室申请基因检测、血型化验等服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下单,平台提供采血、取样、送检、报告解读、健康建议等全流程服务。
二、实践效果
(一) 医学检验资质申请效率大幅提升。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持有人制度试点以来,已投资建成两个面积各达 1200 平米的标准共享实验室和办公区,并通过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目前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试运营。区内3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通过共享实验室以持有人身份获批了医学检验资质,申请手续较原先减少了 40%以上,获批时限缩短了 1.5 年,节约成本约 50%,有效促进了区域医疗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有效缓解了医院的检测服务压力。
目前,注册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第三方机构 12 家,已使用实验室的第三方机构3家,实验室可提供两大类超过15 项的检测内容, 目前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 200 多家医院,涵盖各类等级的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院,日检测量达50项,有效缓解了各类医疗机构的检测压力。
(三) 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组建以中科院院士为核心的质检专业团队和政企联动的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医学检验符合国家标准,结果可靠可信。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违检、漏检及检验事故,赢得了各类医疗机构的好评。同时,有效加速了第三方检验检测业务集群式发展,入驻的第三方机构 2019 年营业收入已达到1500万人民币。2020年度实验室预计新增两大类检测业务,年检测量达到3万份, 收益将突破500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建设国际一流的共享实验室。
以构建标准化检验服务体系为依托,不断提高实验室使用的准入条件,以共享模式降低投资成本,提升设备加快更新升级,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依托实验室申请检验资质。
(二) 丰富检测内容强化结果互认。
把握分级诊疗机遇,与省内外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联动,根据医院需求,及时增加检测项目,下沉并前置服务内容,逐步承接更多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业务,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省内医联体之间的结果互认,有效提升诊疗效率。
(三) 持续促进医疗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
与行业主管部门密切联系,进一步优化实验室操作规范和流程,丰富检测大数据系统,强化全过程溯源追踪服务,建立健全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监督机制,完善全过程监管体系,组建专家队伍,确保检测结果可靠、可用。 同时,组建医学检验检测行业协会,牵头组建龙头企业,出台政策扶持各类医学检测主体快速发展,切实引导区域内第三方医学检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9.建立“保税货物+租赁贸易”新模式(天津市提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69 号)中提出了“鼓励通过金融租赁引入国外先进设备,提升国内技术装备水平”的相关精神,天津市发挥融资租赁产业特色,创新推出了进口保税设备租赁业务模式。
一、 主要做法
“保税货物”+“租赁贸易”。根据相关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之间货物自由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企业从境外购买设备享受保税政策。租赁公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租赁特殊目的公司(SPV),以SPV公司为出租人,采购租赁标的物入区保税,以租赁贸易方式报关后,交付承租人使用,实现以租金方式分期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实践效果
(一) 现金流压力缓解。
采购租赁标的物入区保税,并以租金方式分期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少对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二) 应用范围广。
该业务模式不仅适用于港口设备的进口,同时可应用于成套设备进口中的多个行业。在企业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帮助其及时采购生产工具,抢抓市场发展机遇。
(三) 功能发挥全。
进口保税设备租赁还可以与链式租赁、厂商租赁等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制造产业上下游,进一步发挥融资租赁所兼具的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功能。
(四) 合作空间大。
该模式可以实现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合作,突破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SPV设立的地域限制,可与其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采取“1+N”的模式进行推广,减少了企业对SPV 公司管理的难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进一步扩大租赁标的物范围。例如重点支持高新技术、 医疗器械等设备。
(二) 争取金融租赁公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SPV公司开展进口保税设备租赁业务。
(三) 加强新模式推广,了解企业需求,探索更多试验。
10.集聚大数据探索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贵州贵安新区提供)
2018年6月国务院批准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贵安新区积极利用大数据集聚企业、融合产业、创新业态,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路径,以数据服务为引领的贵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 主要做法
(一) 坚持用大数据集聚服务贸易新产业。试点以来,贵安新区规划建设了以综保区、大学城为核心的服务贸易高端产业集聚区,奋力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数据中心、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地质、气候、能源供应等优势规划建设大型数据中心项目 11个、服务器360万台,其中国内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已经建成投运,苹果iCloud数据中心、华为全球云数据中心、腾讯七星数据中心、FAST 天文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示范性项正加快建设, 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上、 中、下游产业正加速集聚,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厚植。
(二) 坚持用大数据催生服务贸易新模式。试点以来,贵安新区按“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 出台《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支持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入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用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三) 坚持用大数据探索服务贸易新路径。试点以来,贵安新区依托大数据探索适合于贵安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之路。按照“以服务业为主体, 以大数据和服务贸易为两翼”的模式,探索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新路径,与苹果公司成功合作 iCloud 项目;支持白山云科技公司在美国设立子公司,在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积极开拓美国数字服务市场。依托数博会、贵洽会、中国—东盟教育周等展会论坛打造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投资、技术、人才培训等交流合作。依托亿蜂、鼎韬等打造服务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服务贸易各类要素聚合、业务融合、资源整合。按照“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大数据、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新路径。
二、实践效果
(一) 产业集聚有新突破。2019年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招商落地项目21个,总投资 340.62亿元;大数据重点项目实施 13个,完成投资 36.89 亿元,尤其是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完成建设,以数据中心为引领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位居全省第一。国内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服务器安装使用6.15万台、承载能力已达26.5 万台。先后集聚苹果、华为、微软、 IBM、 富士康、 浪潮等一批标志性的国际大公司落户,云上贵州、 白山云、数据宝、贝格等本土大数据企业快速成长。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43.09亿元, 同比增长42.54%。
(二) 模式创新有新突破。贵安新区数据中心产业由仓储业态加速向全国领先的“云+端”大数据应用业态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数字化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白山云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云链、“数聚蜂巢API”等数字服务模式,为微软、腾讯、搜狐等近300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和中国 70%的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相继入选全球顶级 CDN服务商和《中国企业家》发布的“科创企业百强榜”。贝格大数据公司推出的“数据+算法+算力”整合云服务的理念及模式,致力于“零门槛”提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 白山云科技、瀛弘科技、聚嘉科技等企业积极开拓数字服务出口市场,2019年新签信息技术离岸服务外包合同4570万美元,同比增长 168.52%, 市场涉及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三) 发展路径有新突破。贵安新区坚持发展服务贸易、人才先行。依托华为大数据学院、NIIT、IBM、微软与大学城相关院校合作,推进大学城各高校探索“人才+项目+团队”、“人才+基地”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大数据、服务贸易人才梯队,先后引进一批大数据人才和团队到贵安创业就业。利用2019年数博会举办“构建IDC产业生态 赋能数字化转型”贵安主论坛,与思爱普、中电四建设、贵州广电等公司签约20个大数据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进一步集聚产业要素。加快打造贵安综保区、大学城、绿色金融港等服务贸易核心区,加快大数据、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探索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向高端集聚发展。
(二) 进一步创新业态模式。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服务业开放相关政策和便利举措,积极推进服务业双向开放,鼓励高端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借鉴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商业模式发展自己。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优势,探索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可贸易性,积极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贸易开辟新路径。
(三) 进一步探索发展经验。加快整合产、学、研等领域的资源和优势,加强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监管制度、发展模式等领域的探索研究,深度探索大数据和数字服务贸易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力争有成熟的经验向全省甚至全国推广。
11.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实验用生物材料通关便利(上海市提供)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实验用生物材料具有较大进口需求,创新监管模式,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实验用生物材料快速通关,能有效助力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在生物医药领域实施的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等创新举措,对未来在更大范围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实验用生物材料通关便利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一、 主要做法
(一)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研发监管模式与国际接轨,上海市商务、海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跨境研发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和问题进行梳理,以生物医药研发用特殊物品的风险评估为突破点,建立“研发单位分类管理+产品风险分级”的检疫监管体系,对低风险产品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核销”,对高风险物品建立生物医药跨境研发用特殊物品的入境通道。建设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信息平台,建立海关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流程和技术要点标准,实现评估无纸化、流程可视化、结果可预期。
(二) 优化关企服务模式。
考虑生物医药企业“科研生态”需求,针对其研发用品种类多、数量少、批次频、贮存要求高、查检条件特殊、通关时效强等特点优化管理流程。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登陆“科创e家”信息化平台,可享在线申请、单证电子传输、办理预审核、通关实时查询和提示、政策信息发布及实时互动等“一站式”海关服务。依托上海海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减少事中干预,对特殊情况需要查检的进口用品优先实施查验、抽样、检测等作业。
二、实践效果
(一) 特殊物品风险评估时效大幅度提升。
将风险评估由原先9个环节减少为5个,评估时长压缩四分之一,进一步提升企业体验度和获得感。
(二) 服务企业更为便捷。
依托“科创e家”信息化平台,实现“让科研机构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同时,借助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平台的口岸分拨直通优势,对研发机构的空运进口货物,做到即到即查,当天货当天清,让进口的特殊物品更快到达上海的实验室。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完善通关便利制度。推广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广州华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等成熟经验,完善检疫监管体系,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推动延长卫生检疫审批单有效期;建立跨境生物材料入境“绿色通道”;简化风险判定流程,缩短风险评估时间。
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平台,发挥综合保税区优势,在生物研发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安排海关、药监、环境、卫生等有审批事权的部门入驻,为企业提供报关报审、专岗查验、快速通关、保税监管、业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全国生物材料全流程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完善跨境生物医药研发业务管理模式,加强对生物材料进口、使用、销毁全流程的数据管理,探索对生物企业实行诚信分级管理,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12.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提供)
南京江北新区紧密结合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战略定位,积极复制借鉴“出入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 “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试点经验,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一、 主要做法
(一) 简化审批流程。
依托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基于“企业诚信管理、产品风险评估和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特殊物品生物安全控制体系,实现特殊物品生物安全风险全流程管理。简化审批手续,在企业分类管理基础上,对经过专家组评估为生物安全风险等级“三级”“四级”的低风险生物制品,审批方式由原来的逐批审批调整为年度一次审批、分批核销。
(二) 实行集中监管。
搭建出入境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新区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依托集中查验监管系统实行集中监管,减少物流环节、提高通关效率。同时,积极探索入境特殊物品检验检疫无纸化,优化监管流程,企业不需要到窗口递交纸质单据、办理检验检疫业务,只要将原先需要提供纸质的单证通过电子文件形式上传平台,就能实现足不出户办理入境特殊物品检验检疫业务。
(三) 优化公共服务。
依托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采用“门户+服务”运行模式,优化整合新区生命健康领域服务资源,为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医药研发检测、基因测序、企业孵化、高端试剂配送等专业、高效、便利的一站式配套服务。
二、实践效果
(一) 大大提升了生物制品通关效率。
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后,对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小分子药物、血液及其制品等生物制品,在进口环节审批由原有20—30个工作日缩减为1—3个工作日。拿到《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单》,再通过无纸化报检,在电子信息齐全正确的情况下,1 天之内即可顺利通关放行,大大降低了过长的通关周期造成的生物制品活性受损。
(二) 有效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南京生物医药谷获评为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集聚示范区。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公共测序平台,引进全球领先的超高通量人类全基因检测设备,吸引美国帝基生物、诺禾致源、安诺优达、世和基因等业界一流企业入驻。在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产业链,吸引了微创、双威、 宁创、 宁健、世帝、美宁康诚、天纵易康、 巨鲨医疗等一批核心企业入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进一步学习借鉴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做法经验,积极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 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 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模式,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
13.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苏州市提供)
苏州市针对研发用未注册医疗器械产品及零部件的进口实行分级管理,即由准入企业履行进口报备手续、制定自主管理方案,由职能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海关部门根据苏州工业园区 (以下简称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科技信息化局和市场监管局出具的情况说明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通关手续,从而提升进口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一、主要做法
(一) 制定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
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了备案产品范围和分级标准,规定了申请企业的具体准入条件,并明确在业务流程上设立单一服务窗口,由园区特殊生物制品物流平台做好企业的前期辅导和资料一窗受理,后续也由平台负责向园区市场监管局、经济发展委员会和科技信息化局递交企业申请资料,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二) 强化申请企业的主体责任。
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起一整套覆盖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高层管理人员和专管员,建立登记、领用台账并严格逐笔记录,确保产品合规用途,主动接受和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
(三)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定期会商,协调配合,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确保管理安全可控。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备案企业准入标准和企业清单,科技信息化局负责认定企业研发能力、判断研发能力与进口产品和数量之间是否匹配,市场监管局协助判断进口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的分类等级和后续监管,海关给予企业进口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的通关便利。
二、实践效果
(一)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
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已为强生医疗、贝朗医疗、百特医疗等企业通过备案进口了几十批研发用未注册医疗器械。
(二) 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截至2019 年9月底,园区已有6家申请单位提交了 25批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产品的进口备案申请,通过备案后,相关企业的研发产品将得以顺利通关,尽快投入研发,加快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与上市速度。如贝朗医疗进口 A/V血路管、透析液过滤器用于研发透析机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了 R/A 注册阶段, 预计 2020年一季度开始量产,产量可达1000台/年,预计将实现销售额7000万元。分级管理办法的试行,将进一步激发园区医疗器械创新研发要素集聚的优势,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加强对通过该分级管理方法备案进口产品的跟踪检查,特别是分类中未注册医疗器械产品,确保这些产品真正用于研发。
(二) 对申请备案的医疗器械企业做好指导,加快备案顺利开展。
(三) 及时做好进口研发(测试)用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试点的成果和经验总结,为分级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广至全国提供借鉴。
(四) 继续积极向上反馈,建议海关和药监部门加强沟通,优化医疗器械商品 HS编码分类,从源头上解决企业困难,优化营商环境。
14.推行跨境电商进口 B2C 包裹退货新模式(杭州市提供)
2019年初,天猫国际、网易考拉等大型电商平台反映其平台存在大量“退货难”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杭州市改革创新,打通政策、程序等方面的阻塞节点,在全国率先推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包裹退货新模式,解决了货物超期积压的问题,为企业和消费者破解难题。
一、 背景情况
电商平台反映的“退货难”问题主要包括:
(一) “非整单或非良品”无法退运和二次售卖。据了解,因非整单或非良品无法退单的比例,天猫国际与网易考拉分别占总退单比为45%和50%。
(二) 物流链条较长导致部分退单商品难以在海关放行30日内运抵综保区内,影响消费者额度返还。经统计,因该原因导致商品无法在 30 日内完成退货的比例约占整个退货商品的40%。
(三) 30日以外的退货商品无处置路径,导致这部分退货商品积压在区外,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成本负担与资金压力。
二、主要做法
(一) 拓展退货形态。在前期“整单良品类”试点退货模式基础上, 允许“非整单”“非良品”类包裹退货入区,提升消费者体验。
(二) 精简退货流程。制定出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网购保税退货业务监管方案》,在综保区内设置保税区退货专用仓替代企业原设于区外的退货专用仓,开辟非申报通道渠道允许国内快递车辆直接入区。
(三) 探索超期退货监管机制。对于保税进口商品超期退货的历史遗留难点,研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于 2019年 8 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被海关总署赋权探索超过 30 日退货商品退回综保区内重新上架销售的监管模式,一揽子解决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商品历史积压退货处置问题。
三、实施成效
(一) 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自 2019 年 5 月退货新模式实施以来,共有10余家企业享受到新模式带来的红利,极大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据网易考拉统计,企业共节省仓储费用 50余万元,盘活积压的退货商品资金 700 余万元。截至2019年 10月底, 退货申请共有 14.1万单, 占企业总退单数 90%以上,整体退货量较新政实施前环比增长 42%,迎来退货量较新, 实现“应退尽退”。
(二) 有效缩短企业退货时间。通过区内设立公共退货中心仓、允许退货包裹直接退货入区等方式,减少退货商品在区外的滞留,提高了企业整体退货效率,有效缩短退货时间5天左右,为更多退货商品 30日内入区提供保障。
(三) 先行先试,推动制度创新。截至2019年10月底,天猫国际、网易考拉等已有 1000 票超期积压退货商品退运杭州综保区,准备做二次销售处理。杭州海关作为首个实际解决超30日商品无法退货的关区,为全国复制推广超30日退货商品的处置提供了经验。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围绕数字经济,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新模式。
立足于通过深化创新引领数字贸易发展,在全面提升制度建设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服务集成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上做好文章,实现跨境电商业务进一步发展。
(二) 打造“全球中心仓”,实现仓储功能最大化。
在现有跨境保税仓库基础上打造全球中心仓,构建一区多功能,一仓多形态,实现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同仓调拨、小额交易与大宗贸易同仓交割、外贸与内贸同仓一体等,逐步形成全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促进物流服务高效发展。
15.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提供)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缓解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为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试点地区通过整合银行、企业、政府部门、担保公司等相关方面,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作模式,着力解决服务贸易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 北京市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搭建平台,努力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精准对接。成立中关村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联盟,已吸纳包括银行、创投、保险、担保、评估和知识产权运营等各类机构 40 余家。举办联盟沙龙,召开质押融资对接会,探索构建“贷前有辅导,贷时有选择,贷中有监测,贷后有补贴”的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研究,不断深化知识产权融资担保服务。开展高精尖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融资担保贷款需求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核心专利技术发展状况。推动北京首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形成深度合作,推出基于“知识产权运营+投保贷联动”模式的“智融保”产品。
三是主动上门,积极打破政企“信息不对称”瓶颈。2018年以来,走访梦之墨科技、握奇数据等数十家家中关村企业和金融机构,深度沟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制作发放《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辑要》。
四是贴息资助,帮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 10 家中关村企业提供了1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支持。自 2007年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正式实施以来,累计向100家中关村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共 1110 万元,支持贷款金额12.09亿元。
五是风险共担,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中关村模式”。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正式推出适合中关村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产品,并推动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人保财险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合同,为 45 个未到期的存量专利质押贷款项目购买保险,保费共计249.23万元,涉及贷款金额 2.063亿元。
(二) 上海市多样化的专利权质押模式。
一是加大支持政策力度。在 2018 年修订的《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中,对开展质押融资业务涉及的专利进行一定的资助,引导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指导各区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贷款,对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奉贤区设立 400 万元的政府补偿基金,建立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
二是推出各具特色的融资产品。工商银行推出“评估机构+银行+处置平台”三方合作的产品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企业专利进行价值度评估,分为“优、良、一般、差、不可”五级, 以把控专利自身风险。银行通过信用体系把控企业运营风险,依托国际运营(上海)平台对坏账进行处置。浦发银行在原“银行+评估机构+担保机构”风险共担的产品机制下对产品进行改良优化。上海银行引入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进行间接授信,其中以安信农保公司作为担保公司的授信在350万以下的、徐汇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公司授信在1000万以下的可快速放款,融资速度较快。
(三) 武汉市“银行+保证保险+第三方评估+风险补偿+财政贴息”模式。
一是引入评估机构,对企业已获授权的专利进行评估,出具正式价值评估报告,为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参考。确定5 家评估机构为武汉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评估机构,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流通渠道,为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提供便利。
二是引入保险公司,根据专利权价值评估报告等资料,组织下户调查, 出具承保意向书,最终开具保证保险保单。
三是银行对企业专利权价值评估报告组织下户调查、评审,出具贷款通知书,见到保险机构保险保单后发放贷款。
四是政府启动相关配套机制,实行保险公司、财政、银行5:3:2的风险共担机制,同时为企业提供利息补贴及保费补贴。对通过专利质押获得贷款并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保费享受保险补贴 60%,对专利权质押贷款利息总额的 50%给予贴息。
二、实践效果
(一) 更好满足轻资产企业融资需求。
2019年,上海市受理登记的专利质押融资达到13.58亿元,同比增长91.3%。截至2019年三季度,武汉市通过专利权、著作权以及注册商标专用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累计为6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76.44亿元。
(二) 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在融资过程中,企业仅承担贷款利息、保险费、信用评级等少数费用,还可享受科技保险补贴、利息补贴等政府补助政策,大大降低融资成本。
(三) 提高企业授信额度。
引入保险和政府风险分担方式对企业贷款进行增信,企业无需再提供固定资产等抵押物,也无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减小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风险系数,扩大轻资产企业授信额度,推动实现企业专利权价值转化。
(四) 解决专利权定价难题。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客观地确定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评估价值,为开展融资作为评估参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
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进一步补充完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风险补偿范围,优化风险补偿模式,为银行营造“敢贷、愿贷、能贷”提供制度保障。
(二) 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传力度。
以多形式、多渠道向相关企业宣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 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扩面增量”。
(三) 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有效机制。
实现全过程服务,多产品组合,多元素参与,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全链条、一站式融资服务,真正实现风险共担、风险补偿。
16.云税贷“以税获贷”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武汉市提供)
在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武汉市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重点,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断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其中,“云税贷”是武汉市联动中国建设银行,基于小微企业涉税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评价,采用线上自助贷款流程,针对诚信纳税优质小微企业发放的用于短期生产经营周转的可循环的人民币信用贷款业务,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主要做法
(一) 联动税务部门,实现银税直连。
建立以征信互认、信息共享为基础的银税合作机制,税务部门主动共享企业真实可靠纳税信息,银行根据纳税记录对企业经营能力及信用水平进行判断。只要满足一定的纳税条件,无需抵押担保,银行可为小微企业提供“纳税信用贷”,实现以税换贷。
(二) 贷款额度灵活化。
“云税贷”以小微企业纳税情况为基数,将企业纳税额转化为信用资产,额度是在企业上年度纳税的基础上放大5-7 倍,纳税信用等级越高、缴税越多,贷款额度越高,最高为200万元,贷款期限一年,随借随还,在贷款额度和期限内可循环使用,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 “互联网+税务大数据”模式。
通过建设银行电子渠道,实行全流程网络系统化操作,实现在线申请、实时审批、签约、支用和还款的快捷自助贷款业务;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 7*24 小时自助全流程线上操作,最快3分钟即可到账,第一时间满足客户“小、频、急”融资需求。
云税贷办理流程
二、实践效果
(一) 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云税贷”运用税务信息,弥补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充分、不准确的缺陷,根据纳税记录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信用水平进行判断,为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信用贷款,无需抵质押担保,实现以税换贷。截至2019 年底,云税贷授信客户数 13595 户,授信金额 83.7 亿元,贷款客户数12349户,贷款余额72亿元。
(二)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云税贷”按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额放大 7倍至9 倍,10 万元纳税额最高可获得 90 万元贷款,额度可循环使用,随借随还;且“云税贷”实行按日计息,在申请额度下用款才计息,不用款不计息,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实际资金成本。
(三)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云税贷”的推出实现了纳税服务产品的迭代升级,深度挖掘了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社会商业活动中的潜在价值,形成了企业税法遵从与企业信用价值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了“以税授信、以税促信、增信增值”。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进一步加强与税务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方宣传阵地和载体作用,加大“云税贷”业务的推广力度,扩大业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二) 进一步加强信用数据共享工作,优化完善信用平台,提高政府部门互联互通范围,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数据长效更新机制,提升信用信息数据质量,做好信用信息的应用服务,实现了银税互动扩面提速。
(三) 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事中密切跟踪+事后分析问效”的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提升银税互动和纳税信用的影响力。
17.设立“国际生物医药保险超市” (成都市提供)
为了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功能区发展能级,加快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体系,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2019年8月,成都市高新区诞生了全国首家“国际生物医药保险超市”,由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以金融链构建为突破口,具备集成境内外生物产业全链条保险产品、形成境内外生物产业保险衔接机制和提供一站式保险服务三大功能,为生物企业提供集成匹配生物医药的全链条、全周期保险产品。
一、主要做法
(一) 搭建“一站式”服务通道。
保险超市为生物企业开通“一站式”个性化绿色服务通道,提供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指定专人全流程对接。
(二) 探索“政府+保险+企业”产业培育新模式。
不断增强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培育力度,强化保险对产业的服务保障能力,降低生物企业临床试验、生产、上市流通全生命周期风险,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 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基金”新药成果落地转化机制。
政府通过参与基金介入项目,实现封闭交易,缓解新药转化的资金压力和不确定风险。在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给予资金、载体和产业环境保障,全周期赋能,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二、实践效果
(一)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创新性的引入金融手段,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相互衔接,构建“生物医药+金融”的合作方式,为本地生物医药企业打开了“金融保护口”。通过提供完善便捷的国际保险产品服务,企业可以在当地购买用于境外开展临床试验、境外实施物流运输所需要的保险产品,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压力。
(二) 完善产业保护机制。
以全链条和全周期方式为生物医药企业“保驾护航”,完善企业经营范围以外的保护机制,补齐产业流程中的保护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持续开展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和大健康领域专业保险产品的创新研发,引入国外先进保险产品。未来三年将继续深化“政府+企业+高校+基金”的新药成果落地转化机制,预计20个项目可取得临床批件,20个项目可获得生产批件。
18.建设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 (天津市、重庆两江新区提供)
天津、重庆作为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城市,全面开展跨境金融区域块链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着力降低银行融资业务风险,提升银行融资业务办理意愿和效率。
一、主要做法
(一) 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不可篡改和数字签名等技术,建立银企间信息交换和有效核验、银行间贸易融资信息实时互动等机制,把企业提交融资申请、融资受理、融资审核、放款登记到还款登记的整个业务流程,放在平台上进行管理,实现对传统融资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
(二) 将出口贸易融资中的核心单据“出口报关单”信息通过区块链平台进行查验,验证该单据的真实性,自动计算对应报关单的可融资余额,防止重复融资和超额融资,同时融资效率大大提高,一笔传统进出口融资时间由1至2天缩短至15分钟内完成。
二、实践效果
(一)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传统模式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经营规模小、资产资金少、管理不规范、信用信息匮乏等原因,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非常谨慎。跨境区块链平台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融资申请周期,有效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截至2019 年 11月底,天津通过平台完成应收账款融资 18 笔,放款金额近600 万美元,服务企业 8 家,全部为中小企业融资。重庆两江新区2019年便利28亿美元贸易融资,较传统模式节省核验时间超过90%。
(二) 解决融资“痛点”。
传统模式下,银行缺少核查质押物真实性的有效、便捷渠道。由于信息不对称、数据缺乏共享等原因,银行难以掌握企业在同业融资的具体情况。平台提供的质押物信息真实可信,银行间融资信息实时互动与有效核验,有助于及时遏制重复融资风险,解决了银行虚假融资和重复融资“痛点”。
(三) 助力外汇事中事后监管。
传统模式下,监管部门需花很大精力进行非现场监测分析、现场核查、检查虚假欺骗性融资交易。通过在平台嵌入业务和监管规则,实现资金收付、质押物凭证、融资申请、放款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共享。外汇部门能够看到银行、企业办理融资业务各环节的真实信息,及时发现交易过程中的异常,既达成跨境金融服务目标,又满足了真实性监管要求,真正体现寓监管于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深入探索打破区块链技术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进而发掘数据价值,提高跨境交易融资的安全和效率。
(二) 引导企业大量进入区块链服务平台,创建具有信用的数据生态体系,后期企业相关的数据也可实现数据交易。
(三) 深化拓展试点范围,推动现有业务快速发展,加快区块链技术脱虚向实,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19.开展技术进出口“不见面”备案 (苏州市提供)
为惠企便民,打造更便捷的服务流程,提高技术进出口合同备案登记事项服务质量和效率,苏州市依托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简称“苏知中心”),探索开展技术进出口“不见面”备案服务,树立对企服务良好形象。
一、主要做法
(一) 试点先行,积累经验。
2019年5月,苏州市在高新区先行先试,试点将区技术进出口备案综合服务窗口入驻苏知中心,探索开展技术进出口“不见面”备案。截至2019年12月底,共受理239笔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申请,合同金额29504万美元。
(二) 制订方案,明确规范。
在实地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苏州市技术进出口备案业务进驻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工作方案》,拟将全市(工业园区除外)的技术进出口备案工作迁移到苏知中心。方案对新窗口的工作职责、业务办理流程、窗口迁移工作步骤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费用、用章、人员安排等具体事项。
(三) 扩大范围,优化流程。
2020年1月初,苏州大市范围内(工业园区除外)技术进出口备案综合服务窗口正式入驻苏知中心。中心安排专门人员,建立专用渠道,负责苏州大市范围内(工业园区除外)除禁止和限制类技术的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审核、登记和证书发放工作,实现企业技术进出口备案工作“不见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苏州市按照商务部《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便利技术进出口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全面推进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无纸化流程,最大限度推行“不见面”服务。目前企业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在线提交申请资料,待线上审核通过后,苏知中心统一经EMS寄送合同登记证书至企业,整个办理流程无需企业前往窗口,实现全流程“不见面”办理,真正做到“流程网上走、登记不见面、企业不跑腿”。
二、实践效果
(一) 提高服务企业效率。
通过网上咨询、初步审核,寄送材料等“不见面”流程操作,技术进出口备案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办证取证节省了时间和运营成本。
(二) 强化数据统计分析。
苏知中心通过汇集企业数据,可对全市技术进出口情况进行专业分析。2020年1-2月,苏知中心共登记技术进出口合同61份,合同总金额41821.93万美元。经分析,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进口占技术进口总额的91.67%,技术进口来源地集中在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技术引进的重点行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便利企业线上申报。
开发企业服务系统,为企业业务办理与查询提供信息服务,解决因线上办理产生的其他问题。目前该系统正处于开发过程中,预计一季度将完成审核进度查询、证书办结通知及邮寄物流信息查询等功能模块。
(二) 实现数据可视化,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路径。
打造数据综合分析系统,通过对技术进出口的各项关键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分类、技术进口来源地与技术出口目的地分布、技术进出口所属行业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形成阶段性报告。下一步,系统还计划打通与科技、知识产权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对接渠道,逐步完善技术进出口数据分析的维度,为政府部门精准招商、政策完善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探索加强技术进出口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路径。
20.将服务贸易管理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上海市、天津市、海南省提供)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为原则,企业可以通过“单一窗口”一个平台一次性递交即可满足贸易监管所需的所有材料,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有效地压缩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一、主要做法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将服务贸易管理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管理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础上,推动技术贸易出口退税及收付汇业务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技术贸易无纸化改革试点,探索在“单一窗口”内设臵服务贸易专区。
天津市将“天津市国际货代行业管理(明码标价公示)平台”纳入天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单一窗口服务贸易功能。“单一窗口”还与市税务局系统实现对接,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可在“单一窗口”进入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办理退税业务。
海南省将境外游艇、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服务贸易管理试行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8个开放水域,通过陆基雷达、海上浮台、Ais(游艇的船识别号)、光电、北斗对境外游艇的轨迹实施监控,实现了放的开、管的住的任务要求。
二、实践效果
(一) 提高了办事效率。
目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集成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管理事项,如针对技术贸易可以集中办理合同备案、出口退税和收付汇等业务。2019年11月技术贸易出口退税无纸化试行以来,共办理30笔,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的便利度。通过拓展“单一窗口”,推动了商务、税务、外汇等部门数据共享和交流,逐步形成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合作机制。
(二) 降低了企业成本。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免费政务申报,每年可为企业节省大笔费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底气和信心会更足。 (三)规范了行业管理。
天津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下的货代平台对货代企业统一管理,使货代行业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信息化。
目前已有2800家货代企业纳入平台规范管理,占正常开展经营货代业务企业的96%以上。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 结合服务贸易企业特点,探索扩大将更多服务贸易领域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二) 在现有的“单一窗口”内设臵服务贸易专区。
(三) 进一步优化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四) 继续推广技术贸易无纸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