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农业农村部
发文日期2024年07月30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农办议〔2024〕271号
施行日期2024年07月30日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孙喜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高素质农民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农业农村部、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持续强化培育体系,改进培育方法,推动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一、 关于优化高素质农民培育架构
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不断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体系,优化农民教育培训路径,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
(一)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农村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统筹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2023年,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培训,培育粮油生产者54万人次;聚焦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等主体带头人29万人次。
(二)持续深化普通高校农林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深入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截至2024年5月,共遴选认定了592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组织认定了519门农林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启动新农科部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做好新医科、新农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系列“101计划”)的通知》,在农业工程、植物生产、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智慧农业、兽医公共卫生等5个农林关键领域启动建设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教师团队。支持12所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订单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等农林人才培养项目,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本科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招生规模达到每年2000余人。对接农业发展新趋势,增补智能化农业装备技术、现代植保技术和草原保护与修复技术等专业。2023年全国高职本科、专科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布点数共2595个。
(三)支持农民参加继续教育。2023年,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相关要求,教育部支持68所高校开设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农业类继续教育专业,培养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升本,鼓励农民报考。指导国家开放大学持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23年开设园艺、农村区域发展、畜牧兽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20个本专科专业(方向),招生8.53万人,主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企业经营者及农民。
(四)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指导各地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政策举措,结合当地需求和办学能力,面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各类重点群体,围绕农业急需紧缺领域和中西部农村等重点地区,灵活运用数字化、项目制、开放式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全国职业学校面向农民开展培训324.18万人次。
二、 关于科学遴选培育对象
农业农村部通过强化摸底调查,分层分类组织培育,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摸底调查,围绕本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重点关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从业就业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等就业创业人员的培训需要,提出下一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二)强化在线信息管理。农业农村部建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省、市、县各级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100%入库。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培育在线统计、在线监管和在线评价。参训农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培训组织情况和效果进行在线独立评价,参评率达到80%以上,评价满意度90%以上。
三、 关于完善培育机制
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印发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通知,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和质量跟踪,不断提高培育工作质量。
(一)分层分类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育。采取省、市、县分层落实、专项行动分类组织、课程体系分模块设计的方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针对培育对象需求和学习层次,省、市、县级分别组织本级培训。2023年,省、市、县各级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人数分别达到4.1万、7.5万和71.4万人次。每年根据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确定年度专项行动,2024年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育行动、脱贫地区致富能力提升行动和农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等。
(二)开展培育全过程监管。农业农村部面向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工作。通过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省、市、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本级培训班进行开班计划审查、培育对象审查、培训过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整改。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对培训班进行抽查和质量跟踪。
四、 关于凝聚各级学校优势力量
经过多年体系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积极承担,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一)强化体系稳定支撑。2023年,全国共有3590家单位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包括各级农广校859家、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203家、农业科研单位60家、农机推广服务机构527家和1941家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培训。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和课程需要,按照生产周期分段实施的模式,灵活运用集中课堂教学、在线视频直播教学、现场实操实训、实地参观考察、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强化实训实践培育,以生产技术培训为主的,要求实操实训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3。
(三)模块化组织教育培训内容。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等,专业技能课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经营管理、社会化服务等,能力拓展课根据培育对象需求个性化组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持续优化培育方法,加快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教育部将在普通高等学校布局建设一批紧缺专业和新兴涉农专业,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导职业学校科学合理设置调整专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涉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系统总结“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经验,推动项目持续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民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学习机会,积极推动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打牢基础;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农民特点和农业需求,开发重点培训项目和课程资源,探索“互联网+”、“送教上门”等培训模式,提升培训针对性、时效性。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