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
发文日期2023年10月17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施行日期2023年10月17日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学在民族工作中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一)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转化为推动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加强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把各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
(二)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文学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相互贯通,入脑入心。深刻把握民族工作“十二个必须”的丰富内涵,把握新时代文学的使命任务和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文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路线方针,进一步明确做好新时代民族文学工作的方向和道路,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民族文学工作焕发新气象、取得新成就。
(三)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文学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作为新时代民族文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充分发挥文学润物无声、凝聚民心的独特作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三、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四) 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时代民族文学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五) 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点把握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民族文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以共同性为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把握好民族文学的价值导向、创作方向和审美取向。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学事业协同共进,赋予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六)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书写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以文学的力量引导各族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宣传教育和文学书写,继承和发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八) 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价值。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文学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九) 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我国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生活形态,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构成了各民族文学的鲜明特色。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文学百花盛开、繁荣发展的活力源泉。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深入挖掘、生动书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增强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吸引力,以各民族的故事丰富中国故事,以各民族的精神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十) 用心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交流,促进各民族作家、各民族文学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三交史”的故事资源,深刻把握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写各族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的时代凯歌,书写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团结和谐景象,推动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十一) 大力发挥民族文学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重要作用。组织作家在民族地区开展文学周、文学论坛、文学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学服务活动,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学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的作家、文学爱好者服务。大力培养能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流畅互译的翻译人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作品互译,用各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帮助民族地区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五、创作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
(十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引导各民族作家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不断探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途径新方法,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学生,不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时代脉动、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在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真正让民族文学和各族人民气息相投、血脉相通,让文学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十三) 把握时代主题,塑造时代精神。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深刻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以深邃隽永、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抒写各族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十四) 坚持守正创新,勇攀艺术高峰。坚守文学正道,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党领导文艺百年取得的成功经验,继承丰富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学传统,尊重各民族作家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创造,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学成果,深刻把握文学创作规律,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创作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表现方式,使文学创作呈现更富生机活力的新境界。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自觉克服文学经验的固化、创作路径的依赖,不断更新思维模式、文体形式和话语方式。加强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儿童文学、生态文学等领域的民族题材书写,不断丰富民族文学创作样式,迈向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十五) 加强民族文学创作组织规划。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重大文学行动为牵引,有针对性地在资源配置、督促指导、审核把关、研讨评论、宣传推介、组织发行等各环节加强力量。加强对省级作协的业务指导,推动一批省级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精品工程实施,为民族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十六) 加强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评奖工作。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学理论评论的视野格局,更新理论观念方法,推动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融会贯通,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深度对接,紧密结合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实践,进一步丰富完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体系。把好文学批评方向盘,着力增强文学评论的锐气、朝气和针对性、有效性,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上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对各民族优秀作家作品的研讨,加强民族文学理论批评队伍建设,拓展理论批评阵地,支持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不断改进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颁奖工作,完善评奖条例,优化评奖办法,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不断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权重,更好地发挥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
六、建设德艺双馨的各民族作家队伍
(十七) 凝聚各民族作家团结奋进的力量。紧紧围绕“做人的工作”,在政治上爱护、思想上关心、创作上积极支持,引导各民族作家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平,持续推动高素质作家队伍建设,夯实民族文学事业的人才基础。不断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为各民族作家的成长进步做好服务,积极扶持青年作家、基层作家,努力培养一支覆盖各民族、涵盖各门类、结构均衡、规模宏大的多民族作家队伍。积极增进各民族作家之间的团结,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形成各民族作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十八) 加强专业培训和创作扶持。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和作协组织培训力量的作用,以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和鲁迅文学院为重要依托,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手段、拓展培训资源、加大培养力度,推动各民族作家培养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高水平办学。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和“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等创作工程和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对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扶持。支持各级作协组织积极开展作家培训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为各民族作家提供更多的文学培训、创作交流、作品推介、权益保护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升各民族作家创作水平。
(十九) 大力培育民族文学新生力量。重视各民族青年作家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提供资源机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作家深入生活,支持作家潜心创作,为作家成长成才铺路架桥。积极探索结对子、导师制、工作室、资助计划等创新性举措,提升青年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国家民委所属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民族文学创作力量。加强对民族地区基层作协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基层作家的扶持与培养,以文学为载体,将中华文化普及教育向基层延伸,唤起创作热情,发掘潜在力量,培育民族文学新生力量。
七、积极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
(二十) 加强民族文学阵地建设。紧紧扭住文学精品创作生产传播这个中心任务,培育和巩固民族文学阵地自身优势,提升民族文学刊物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作协组织和民族工作部门所属报刊社网要加强交流、深入合作,积极为民族文学开辟园地,为民族文学出精品、出人才提供帮助。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互联网时代文化业态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推进民族文学创作生产传播机制创新,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大力推动融媒体建设,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之间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方式,为民族文学工作开发“数字化”空间,积极融入新的传播环境和产业格局。
(二十一) 推动民族文学作品多形态转化。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健全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民族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动漫等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实现“破圈”传播、“跨界”生长,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业态活跃、多维发展。
(二十二) 提升民族文学国际传播能力。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发挥文学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方面的独特作用,运用丰富多样的叙述话语、表现风格、艺术手法,向世界展现中国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团结奋进的昂扬风貌,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加强对外交流机制化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民委民族外宣品牌“道中华”以及中国作协国际性文学交流中心、文学联盟、海外读者俱乐部等平台机制的作用,积极组织各民族作家参与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加强民族文学翻译推介,推动民族文学海外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更大作用。
八、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新局面
(二十三) 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树立全国民族工作、文学工作一盘棋观念,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的优势,形成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要充分调动本部门系统资源,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深化合作,统筹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文化润疆、文润北疆、文学援藏等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合力推进工作开展。各地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作协组织要建立健全工作联系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和中东部地区文学工作交流,形成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帮扶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争取各方力量支持,积极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服务人民文化生活。
(二十四) 压实工作责任,防范风险隐患。高度重视民族文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念,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强化互联网思维,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