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国家文物局
发文日期2024年08月02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文物科函〔2024〕1067号
施行日期2024年08月02日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人才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文物考古人才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发挥战略人才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该计划实施周期5年,将分批次遴选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团队,以项目方式予以支持。现将2024年度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创新团队遴选条件要求
(一)根据业务领域与研究方向组成团队。鼓励申报团队参照《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研究方向凝练研究项目,也可根据团队专业基础和研究领域自主选题。入选项目支持周期不超过五年,申报经费总额原则上不超过120万元。
(二)原则上每个团队应由项目第一负责人、项目第二负责
人和不少于5名团队骨干成员组成。鼓励团队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组建,其中项目第一负责人所在单位为团队牵头单位。
(三)团队的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应体现学科交叉属性,由多学科组成。吸纳不少于3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
二、 成员遴选条件要求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文物考古事业,坚持学术传承与创新,恪守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
(二)应为在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单位从事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项目第一负责人应具有正高级职称,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理论技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文物考古研究与出土(出水)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力;近10年内主持国家级重点文物考古科研项目(课题)不少于2项,或近10年内主持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不少于3项。
(四)项目第二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在文物考古研究与出土(出水)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学术影响力;近5年内主持省部级(含)以上文物考古科研项目(课题)不少于2项,或近5年内主持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不少于2项。
(五)团队骨干成员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在文物考古研究与出土(出水)文物保护等方面有一定学术影响力;近5年内主持省部级(含)以上文物考古科研项目(课题)不少于1项,或近5年内参与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不少于1项。
(六)团队成员只允许申报参加1个创新团队,避免交叉申报。
三、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第一负责人负责团队组建、选题设置与任务分工。团队成员所在单位应对本单位人员政治表现和廉政情况进行审核及内部公示(7个工作日)。组建团队应按要求规范填写申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成员基本情况、项目内容、实施计划、申请资助额度等,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确保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创新团队牵头单位负责汇总提交创新团队申报材料,包括团队成员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含政治表现、廉政和公示情况)、项目申报书(附件2)、附件材料(提纲见附件3)。
(二)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申报团队的资质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研究推荐团队,汇总报送国家文物局。相关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机构、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高校可直接报送国家文物局。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上述各单位每年推荐名额不超过2个。
(三)请于2024年9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报送材料包括:推荐报告(含创新团队产生程序、征求意见情况、专家评议情况、创新团队简要情况、推荐单位意见)、创新团队申报统计表(附件4)、创新团队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申报材料应提供纸质版及电子版各一份,纸质版材料须加盖推荐单位或牵头单位公章,每个创新团队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
四、 工作要求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在创新团队推荐过程中,加强对有关单位和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推荐创新团队质量。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公正、公开、择优原则,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对推荐材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严格把关。对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申报单位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及相关附件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凡存在学术作假、抄袭剽窃、违反科研诚信等不端行为的,应当予以清退,5年内取消参评资格;已获得立项支持的,撤销项目并追回已拨付经费。
联系人及电话:党志刚、付瑜,010-56792124、56792053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100009
电子邮箱:wwjjyc@126.com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2024年8月2日
附件:
1.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书
3.附件材料提纲
4.创新团队申报统计表
附件1
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考古综合研究
(一)重大历史问题的联合攻关
围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与演化、史前区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关键问题,加强考古学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合作,以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1.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形成研究
2.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研究
3.农业起源与农业社会形成研究
4.史前各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
5.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过程研究
6.三代文明与早期王朝国家形态研究
7.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
8.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考古学研究
9.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二)古代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研究古代聚落与城市发展,建筑、农牧业、手工业、传统医药、军事等技术进步与产业模式发展,及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等变化,重点关注冶金业、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盐业等生产组织管理、资源和产品流通等内容,通过考古发现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揭示不同社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过程。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1.聚落演变与城市发展研究
2.建筑技艺的发展演变研究
3.农牧业生产技术发展研究
4.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与产品流通研究
5.交通体系与贸易路线研究
6.传统医药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7.军事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8.大型工程营建与相关制度研究
(三)古代精神文化和思想信仰研究
以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以“透物见人”为宗旨,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学、宗教学、符号学、文字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知识,探究古人在宗教、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行为。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1.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研究
2.古代祭祀和礼仪制度的考古学研究
3.多元宗教的考古学研究
4.石窟寺考古研究
5.图形与文字符号的考古学研究
6.古代艺术的考古学研究
(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研究
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热点问题,开展世界其他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梳理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与中美洲等地区的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概况,重点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1.人类起源、扩散与环境适应研究
2.农作物与家畜生产技术传播研究
3.跨大陆文化和技术交流研究
4.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
5.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6.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二、考古科技方法
加强考古新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提升田野考古和实验室考古技术水平;加强现代检测分析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开展考古年代学、人群演化、环境与生业、资源与技术等科技方法应用与研究,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科技创新水平。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一)智能化考古调查装备与技术
(二)精细化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
(三)考古年代技术与方法
(四)环境系统高分辨率重建技术与方法
(五)分子考古前沿技术与方法
(六)动植物考古技术与方法
(七)矿物产地溯源技术
(八)考古遗存无损/微损分析技术与装备
(九)考古大数据与模型构建
三、文物保护技术
开展考古现场文物应急处置、保存保护、信息提取技术攻关,提升考古发掘文物的应急保护能力;加强考古出土与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多场耦合环境因素影响研究,提高土遗址、石窟寺、墓葬壁画等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技术能力。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一)考古发掘现场应急处置与保护技术
(二)考古出土(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三)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
(四)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
(五)墓葬壁画保护关键技术
(六)考古遗址风险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