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13]166号
【发布日期】 2013.10.29 【实施日期】 2013.10.2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气象综合规定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合政〔2013〕1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政府主导、统筹集约,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建设“幸福合肥”这一目标,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气象服务、气象基础业务、气象人才、气象科技和气象科学管理现代化(以下简称“五个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流的气象装备、气象技术、气象人才和气象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构建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与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相适应、具有合肥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主要目标。按照推进“五个现代化”、建设“四个一流”和提升“四个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5-8年的发展,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等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预报预警精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气象保障标准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建设“幸福合肥”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三)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抓好气象公共服务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依托气象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市、县(市)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媒体和通信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发布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建立市县(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结合基层防汛防涝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配置必要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五)加强关键区域和敏感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统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气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生活类、防灾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港口(码头)、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三、加快推进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
(六)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在全面开展气象观测站网普查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依托合肥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到2018年末,基本建成立体化、自动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加快推进气象观测设施的自动化进程,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化升级。实施合肥国家基本气象观测基地迁建工程,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业务平面无线化、通讯传输高速化。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
(七)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建立能够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满足无缝隙气象服务需求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建立预警信息发布自动化系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一键式”快速发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加快推进巢湖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等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深化大气环境气象应急服务。
(八)增强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交通气象、农业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等联合监测预警平台,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九)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气象、市政、交通、水利、国土、林业、环保、电力等部门间的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间的视频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气象定期通报和应急会商。建立市、县(市)两级现代气象装备保障系统。
四、加快形成支撑有力的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十)加强气象台站设施建设。实施区域性特大城市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在滨湖新区建设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多灾种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和合肥气象科普馆。加快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推进肥西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点建设,提升巢湖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改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纳入各级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灾害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与环境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充分利用在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部门资源,开展本地化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十二)加强气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要求,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纳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培养计划,积极吸纳气象领军人才进入市级人才培养工程,将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气象智力资源,做好学科带头人、首席预报员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落实相应的人才政策。
(十三)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市、县(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的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
(十四)加强地方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社会管理。加快气象地方立法工作,强化气象依法行政。推进气象灾害等级、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气象标准建设。
(十五)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强化气象科普工作。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十六)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县级气象管理体制,创新县级气象机构社会管理模式,切实履行雷电灾害防御、重大气象灾害评估、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等社会管理职能,夯实气象基层基础工作。
(十七)加强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县(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大落实督查和考核力度。市气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合肥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气象现代化进程的监测、评估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大力支持、协同配合,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