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安徽省公安厅
发文日期2010年05月11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皖公发〔2010〕6号
施行日期2010年05月11日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各市公安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在安徽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为认真贯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有力服务和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特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 充分认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意义。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重点承接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着力打造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逐步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级。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更是安徽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顺应了科学发展的大局,顺应了产业转移的大潮,也顺应了中部崛起的大势,有利于深化全省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必将进一步激发皖江地区的综合优势,全力打造引领全省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速推进安徽奋力崛起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深远历史意义,全力承担示范区建设的重任,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展示公安机关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决心和作为。
二、 更新理念,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按照与长三角全面对接、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手段,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公安服务。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对公安行政管理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大力加强公安基层所队以及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建设,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和首问负责制,严格落实服务承诺事项。二是出台具体措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户政管理、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和交通管理以及防范和打击犯罪等方面,研究出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为促进人才流动、保障重大工程建设、方便境内外人员往来以及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提供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服务。三是深化警务公开。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权、管理权、审批权的运行过程作为重点,进一步推进警务公开,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全力打造阳光警务、透明警务。四是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逐步开通身份证申领、机动车注册检验、消防审核验收等行政服务及审批事项的预约、申请以及行政审批事项表格下载等服务功能。在省内主要互联网网站、论坛和交互式栏目设立“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及时受理和处置对网上违法信息和违法犯罪案件的报警求助。
三、 强化措施,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示范区社会治安大局平稳。一是强化社会风险评估,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对示范区的重大决策或重大项目建设,主动介入,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违法犯罪隐患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切实降低社会风险。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常态化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二是强化社会面管控,形成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示范区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工程施工、盗抢生产资料以及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防其坐大成势,形成地方黑恶势力。密切关注工业领域、经贸领域和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诈骗、传销等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大示范区社会治安防控力度,进一步充实一线警力,督促落实企事业内部安全保卫措施,有效组织群防群治,提升整体防范能力。三是强化治安乱点整治,优化社会治安环境。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社会治安问题,及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整治行动,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四是强化安全监管,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注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公众参与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共同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和危爆物品的安全管理,全力预防和减少重特大治安灾害事故。五是强化“两个实有”管理,夯实公安工作基础。积极争取综治、街道等相关部门支持,切实抓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两个实有”管理工程,提升对动态社会的管控能力。
四、 优化机制,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警务工作模式。紧紧抓住设立示范区、融入长三角的历史机遇,大力探索实施符合现实斗争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安工作新机制,做到工作理念方式和体制机制与长三角有效对接,公安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一是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新机制。大力推进公安“大情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现能力和综合分析研判水平,实现重点人员动态管控、重大案事件防范预警。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把握时机,讲究策略,及时、依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二是探索打击犯罪新机制。建立健全打击犯罪尤其是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切实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优势,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警务协作,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应急指挥联动对接。三是探索社会治安防范新机制。大力推进社会面动态防控网络建设,形成由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组成的,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四结合”的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面动态防控网络。四是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从既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有利于保障和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角度出发,改进管理思路,研究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确保管理到位、管理有效。
五、 加大投入,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的警力和经费保障,做到公安基础建设与示范区同步规划,保障力度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重点是把公安机关的办公用房用地和交通、消防等安全设施建设与示范园区、重点工程建设同规划、同建设。争取将示范区平安创建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督促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措施,共同做好维护示范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化科技强警战略,以五年推进计划为有力抓手,重点加强刑事技术、网侦技术、技侦技术和监控技术建设,不断推动科技强警向纵深发展,向科技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要进一步加强以公安特警、消防特勤为重点的公安应急力量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和非杀伤性武器装备配备,确保足以应对各类复杂紧急情况。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一日
跳至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