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12]184号
【发布日期】 2012.09.12 【实施日期】 2012.09.12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国家计划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政〔2012〕18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二日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11年区划调整后,巢湖主要流域集中于合肥市,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环巢湖区域是合肥市“菜篮子”淡水产品的核心生产基地,在全市乃至全省淡水渔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是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为认真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环巢湖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特制定本规划。通过规划明确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切实提高环巢湖区域渔业的整体效益,充分展示生态渔业的生产、生态、生活、高效等多重内涵,实现生态优化、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基本概况
(一)区域概况。环巢湖区域包括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和包河区三县一市一区。湖区正常水面近800平方公里,岸线长180多公里。规划区共有27个乡镇(街道),其中:沿湖岸线乡镇(街道)17个,沿湖圩区乡镇(街道)10个。具体分布为,巢湖市: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垾镇、夏阁镇、卧牛山街道、天河街道、散兵镇、槐林镇、坝镇镇;庐江县:盛桥镇、白湖镇、白湖农场、庐城镇、白山镇、同大镇、郭河镇;肥西县:三河镇、丰乐镇、花岗镇、严店乡、柿树乡;肥东县:长临河镇、撮镇镇;包河区:大圩镇、烟墩街道、义城街道。规划区水面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塘堰星罗棋布,水面面积26万亩。有1个湖泊(黄陂湖)和33条河流,主要支流杭埠河、南淝河、派河、兆河、十五里河、塘西河、白石天河、双桥河、柘皋河等呈放射状注入巢湖。
(二)产业概况。环巢湖渔业肩负着养护生态、保障供给、传承文化、拦截污染等多重功能,是环巢湖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规划区有渔业乡(镇)3个、渔业村21个、渔业户1.18万户、渔业人口4.3万人,渔业经济总产值4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1亿元(占规划区农业一产产值的27.3%),二三产产值25亿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
1.水产养殖业。环巢湖区域是传统优势水产养殖区域,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大、亩产高、效益好,健康技术应用较普及,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13.7万亩,养殖产量5.6万吨。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企业270个,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10个。出口备案注册养殖基地6个。直销港澳台河蟹200吨。无公害水产品70个、有机水产品6个、绿色水产品4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主要养殖品种有“四大家鱼”、龙虾、河蟹、泥鳅、黄鳝、甲鱼、斑点叉尾鮰等。
2.传统捕捞业。巢湖以盛产“三珍”(银鱼、河蟹、白米虾)、“一秀”(湖鲚)闻名。捕捞业是环巢湖传统渔业,是2万多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4200多艘渔船常年在湖区作业。2010年,实现捕捞产量4.2万吨。
3.水产品加工业。环巢湖区域是全市水产品加工的聚集地,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区域内有巢湖富煌三珍、大鑫水产、江涛水产、香巢工贸、真元水产、庐江同鑫水产、跃华水产等15家规模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有银鱼、虾米等干制品系列、斑点叉尾鮰加工系列、龙虾加工制品系列、鱼糜及制品系列、火锅料理系列、调味品系列、封鳊鱼等腌制品系列200余个品种。龙虾仁、鮰鱼片全部出口欧美。2010年加工水产品3.5万吨,产值6.5亿元,出口创汇1975万美元。水产品出口位居全市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全省大宗水产品出口首位。
4.渔网渔具制造业。渔网渔具制造主要集中在巢湖槐林镇和庐江盛桥镇,其中槐林镇是“中国渔网第一镇”、亚洲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有渔网渔具加工企业400余家。2010年,实现渔网产值17亿元(省农委统计核定数),产值超千万元企业50家、超亿元企业3家。渔网渔具系列产品主要出口到东亚、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5.休闲渔业。环巢湖区域是合肥市、芜湖市乃至南京市等周边城市市民的休闲旅游地,有规模休闲渔业企业170个,其中肥东县长临渔场、包河区丙子水产养殖场、肥西县四合水产养殖场、巢湖市富煌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为首批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巢湖市金土地度假山庄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二、发展形势
(一)有利条件。
1.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当前,合肥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连续多年出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2.需求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按照《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3200万人,合肥经济圈城镇化率达到58%。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作为优质动物蛋白重要来源的水产品,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同时,国际水产品市场主要依靠养殖产品供给的格局将进一步强化,合肥龙虾、鮰鱼等水产品出口仍有较大空间。国内外不断扩大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拉动环巢湖生态渔业的发展。
3.空间拓展条件更加有利。渔业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和饲料转化率高、比较效益高的优势。沿湖还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宜渔低洼易涝田以及淤积严重、设施老化的中低产连片池塘。同时,增殖、休闲等渔业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依然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4.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科教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安农大、农科院等诸多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市级以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环巢湖渔业具有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渔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良好的产业积累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5.新的发展机遇开始显现。低碳经济、绿色农业等新经济理念的倡导实践,将深刻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渔业的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体现,成为农业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加快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已成为养护巢湖水域生态环境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制约因素。
1.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随着合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环巢湖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巢湖水域富营养化和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渔业生产经营成本呈上升趋势。
2.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强。一些生产经营者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对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缺乏紧迫性和主动性。渔业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渔业产业自身发展和调节能力不强。
3.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力度不够,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薄弱,池塘老化、病(灾)害多发,良种体系建设滞后、苗种供应能力不足,渔船破旧、装备落后,市场监管乏力、信息化水平低,渔业保险、渔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及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湖区渔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挖掘内涵,强化渔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环巢湖生态渔业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渔业的污染拦截、生态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净水型渔业,实现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效益相统一。
2.保障供给。保障水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是渔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关系行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要在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将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环巢湖渔业生产由数量为主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方向转变。
3.民生改善。在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渔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强渔民致富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渔民增收长效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4.创新驱动。围绕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主线,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渔业发展道路,以科技为支撑,构建渔业自主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5.产业提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拓展环巢湖渔业多功能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针对环巢湖渔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建立健全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渔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将环巢湖区域建设成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区、生态养殖与加工基地、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和都市休闲渔业基地。
“十二五”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2010年实绩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渔业经济总产值(亿元)
46
100
16.8
其中:一产产值(亿元)
21
38
12.6
二三产产值(亿元)
25
62
19.9
水产养殖面积(万亩)
13.7
18
5.6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9.8
13.5
6.6
其中:养殖产量(万吨)
5.6
9
10
捕捞产量(万吨)
4.2
4.5
基本保持稳定
水产品出口额(万美元)
1975
4000
15.2
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
98以上
100
增殖放流鱼苗(亿尾)
“十二五”期间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0亿尾
渔民人均纯收入(元)
8200
18000
17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根据环巢湖生态渔业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五新”建设,重点提升“七大产业”,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一)大力推进“五新”建设。
1.新产业: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循环渔业、碳汇渔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水产生物医药业、智能渔业等渔业新兴产业,实现生产发展、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在环巢湖区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
2.新渔场:按照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模式优化、管理机制活化、场容场貌美化的要求,对环巢湖规模渔场的老旧鱼池改造一遍,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健康高效养殖模式,提高机械化装备能力,增强产品产地准出监控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3.新渔船:对所有在册巢湖捕捞渔船,分步实施标准化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在不突破“双控”指标的前提下,渔船小改大、木改钢、旧改新、外改内,提高巢湖捕捞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新渔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当地政府对环巢湖区域渔业专业村实行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渔业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渔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建成三河、散兵渔港,发展渔港经济。
5.新渔民:对环巢湖区域2万多渔民实行轮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渔民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掌握现代渔业生产经营的新技能,逐步转变为现代渔民、职业渔民,成为建设现代渔业的“主力军”。
(二)重点提升“七大产业”。
1.发展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坚持“生态、健康、高效、节能”发展理念,在环巢湖区域全面推行“上粮下渔”、“封闭式循环水”、“立体养殖”、“种草移螺”等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健康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生物制剂、微孔增氧等新技术,全面完成池塘的生态修复改造,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发展设施渔业10万平方米,“上粮下渔”生态养殖10万亩。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比重达到95%以上。
--加快养殖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稳定四大家鱼等大宗水产品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龙虾、黄鳝、河蟹、鳜鱼、泥鳅、龟、鳖、鮰鱼八个特色品种,积极引进、试养和推广新品种。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鼓励引导地理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十二五”末,环巢湖区域形成5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水产品种。
2.发展环境友好型增殖渔业。深化渔业增殖的生物碳汇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依据巢湖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扩大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放流规模,构建“以渔净水”长效机制,逐步改善巢湖水域生态环境。开展胭脂鱼等珍稀物种放流,保护巢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提高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每年在巢湖流域增殖放流鱼苗2亿尾以上。
3.发展可持续的巢湖捕捞业。继续实施巢湖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巩固完善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完善渔船管理和捕捞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规范渔船检验、登记和流转管理。分步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推动渔船节能减排。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和渔船、渔具规模。建立健全渔具标准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制定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
4.发展先进的水产加工业。
--建设环巢湖水产品加工园区。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培植、引进一批装备先进、管理一流、带动力强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以巢湖黄麓镇为核心的环巢湖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
--努力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鼓励、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和开发大宗和低值水产品增值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鱼糜等制品。
--鼓励发展水产生物医药。鼓励企业利用龙虾壳、蟹壳等水产品加工副产物或废弃物,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等生物制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做强渔网渔具制造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延伸渔网产业链,开发、生产渔具系列产品,建设大型渔网渔具批发市场和研发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槐林、盛桥渔网渔具产业园。
5.发展现代的水产物流业。
--积极拓展“两个市场”。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场。支持环巢湖区域水产企业参加展览展销活动,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加强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渔区和港口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快对周谷堆、亚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积极筹建环巢湖现代水产物流中心。
--加强流通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准确快速反映市场动态,为企业和渔民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6.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
--推进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休闲渔业发展。在三河镇、散兵镇等地构建以渔港风光、渔村风情、湖上游钓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湖港湾休闲渔业,为市民提供亲湖、亲水空间;在城郊建设以休闲、垂钓、品鲜、观赏鱼养殖等为主要内涵的都市型休闲渔业;在黄麓镇、长临河镇等地建设生态型休闲渔业区,引导渔民将水产养殖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鱼塘垂钓、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
--大力弘扬巢湖渔文化。通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开湖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形式,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巢湖渔文化。建设巢湖渔业历史博览馆、渔业科普馆等渔业主题园馆。
7.发展竞争力强的外向型渔业。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大出口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提高出口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巩固和发展原有的龙虾、鮰鱼、渔网渔具等出口优势品种,不断开发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中高端要求的新加工品种,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提高外向型渔业发展水平。积极探索“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生产经营模式,即水产品原料、销售在国外,加工生产在环巢湖区域,培育渔业经济新增长点。
--加大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巩固港澳台、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发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降低对主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力度开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分散出口风险。
--努力提高应对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加快水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以及检验制度的建设,提高水产品的检测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加快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从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企业联盟,提高企业对外的应诉能力。
(三)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1.加快建设渔业设施装备体系。
--加强养殖设施装备建设。加强环巢湖水产良种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循环水工厂化等设施渔业装备建设。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加快提高水产养殖业装备水平。
--加强渔船渔港设施装备建设。加强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渔船及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渔船整体装备水平。启动肥西三河、巢湖散兵渔港建设,提高渔港现代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渔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渔船船位监测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动渔情信息采集常态化,推进数据和信息整合共享,提高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环巢湖渔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2.不断完善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加强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水产品加工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抓紧制修订产业发展急需行业地方标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提升技术推广服务。大力实施水产阳光培训工程,加强环巢湖区域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公共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渔业节能减排。逐步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型渔船,更新淘汰高耗能渔船,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积极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高效配合饲料、水质调控技术及环保装备。
3.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养护管理体系。
--全面强化巢湖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坚持并不断完善巢湖及其流域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专业渔民生产生活困难。
--着力加强水生生物物种保护。开展巢湖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明确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加强巢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巢湖“三珍一秀”、鲌鱼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
--加快建立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巢湖流域涉渔工程生态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内容和标准,落实补偿措施。加强渔业水域污染防治,建立污染损害评估技术体系,加大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
4.着力推进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扎实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提高巢湖渔船管理现代化水平,强化渔业船舶检验和渔港监督,加快渔船通讯、避碰系统、渔业航标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增强安全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渔船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管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渔业安全执法、培训和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等平安渔业创建活动。
--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并完善与气象、交通等部门的渔业防灾减灾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事故险情救助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渔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防控并举,努力实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和有效救灾。加强应急值守、灾情调度和灾害救助,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渔业保险制度。加强渔业互助保险体系和队伍建设,拓宽渔业互助保险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启动政策性渔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5.大力强化现代渔政执法保障体系。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以现有巢湖渔政机构为载体,建立环巢湖渔政指挥中心,加强环巢湖流域渔政执法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落实“五统一”(统一执法证管理、统一执法文书格式、统一渔政标志、统一执法装备标识、统一着装标准)等渔政队伍建设规范要求,提高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渔政执法队伍。
--提高渔政装备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强渔政执法船艇车辆、渔船检验设备等渔政装备设施建设,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升安全监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发展布局
根据环巢湖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环巢湖渔业发展布局为“一带二区”,即环湖生态渔业保护带、环湖现代渔业先导区和环湖渔业功能拓展区。
(一)环湖生态渔业保护带。布局在环巢湖流域的店埠河、丰乐河、南淝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七大流域沿岸,包括肥东县长临河镇、撮镇镇,肥西县花岗镇、三河镇、柿树岗乡、丰乐镇,巢湖市坝镇、槐林镇、夏阁镇、中垾镇,庐江县同大镇、郭河镇、白山镇、白湖镇、盛桥镇15个乡镇。
功能定位:以保护水域环境为主,发挥生态渔业在拦截缓冲污染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建设水生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构建保护巢湖水域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主攻方向:一是提升资源养护水平。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科学规划并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加快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二是提升生态补偿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措施落实力度,加强重点水域环境监测,提高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提升增殖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水域生态修复型增殖渔业,积极利用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改善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
(二)环湖现代渔业先导区。布局在肥东县长临河镇、撮镇镇,肥西县三河镇、丰乐镇、花岗镇、严店乡、柿树乡,巢湖市黄麓镇、烔炀镇、槐林镇、散兵镇、夏阁镇,庐江县盛桥镇、白山镇、同大镇、白湖镇,包河区烟墩街道17个乡镇(街道)。
功能定位: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发挥环巢湖渔业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民增收中的作用。
主攻方向:一是提升水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实施水产良种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质量安全保障等重点工程,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宜渔资源,重点发展稻田养虾、养泥鳅,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调优、调强、调大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二是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继续加强出口水产品、大宗淡水鱼类及特色品种养殖基地建设,有效衔接渔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渔业服务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扩大规模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生产集约化、产业园区化、设施现代化、产出高效化,增加渔民收入,增强渔业竞争力。三是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普及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的渔机渔具,开辟加工新工艺和新领域,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粮、节油、节电型高效渔业,促进节能减排。四是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渔政渔港渔船建设,提升渔业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三)环湖渔业功能拓展区。布局在肥东县长临河镇,肥西县三河镇、花岗镇、严店乡,巢湖市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庐江县庐城镇、郭河镇,包河区大圩镇、烟墩街道、义城街道12个乡镇(街道)。
功能定位:拓展渔业功能,丰富完善现代渔业产业形态,促进新增长点的形成。
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突出渔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周围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集生产、科普、培训、垂钓、体验、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渔业基地。
六、重点工程
围绕巢湖生态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发展布局,大力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一)净水增渔工程。推进以增殖放流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通过大规模增殖放流滤食性鲢鳙鱼,摄食水中浮游生物,有效转移氮磷,生物防治巢湖蓝藻。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能力建设,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新建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设施。
(二)水产良种化推进工程。以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品种为重点,加强水产良种场建设,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和苗种质量。新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年新增鱼苗产能20亿尾,确保环巢湖区域水产苗种充足供给并辐射服务周边。
(三)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以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和改善养殖水域环境为目标,推动开展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普及推广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每年实施老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年新增水产品产量5000吨。
(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程。按照设施完备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产业一体化“六个化”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渔业园区。新建龙虾养殖保护研究中心1个,新建和改建龙虾、黄鳝、河蟹、泥鳅、龟鳖等特色渔业精品园区100个,新增水产品产量10000吨。
(五)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大力推广稻田养鱼,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建设一批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实现亩收“双千”(千斤粮、千元鱼)目标,把稻田养鱼培育成环巢湖渔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稻田养鱼10万亩,新增水产品产量5000吨。
(六)产业化提升工程。以渔业加工集中园区建设为抓手,新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拓展渔业功能,新培育15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渔民参合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家。
(七)捕捞渔船转型升级工程。分步改造所有在册巢湖捕捞渔船,重点实施“一更新、三改造”,即更新老旧渔船,改造安全设施(重点配备渔船安全设备)、改造卫生设施(重点改造舱、厨、厕)、改造节能设施(重点改造老旧柴油机、渔船节能产品与装置),促进巢湖捕捞渔船向“船型标准化、渔具规范化、设施现代化、生产安全化、作业节能化、产品优质化”转变,使捕捞渔船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油污排放减少,能耗明显下降,单船产值、经济效益比全省同类渔船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
(八)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按照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现代渔港的思路,在巢湖沿岸新建内陆渔港工程2个,即散兵渔港、三河渔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渔船救生、通讯、避碰、监控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九)渔业科技支撑工程。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力争新增10项省级科技成果。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100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推广优质特色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与渔民培训,选拔、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专家,组建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科技服务队伍。
(十)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和地理标志水产品“三品一标”基地建设,新增市级以上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50个。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认证,规模化养殖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新增无公害水产品50个,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改扩建市级水生生物疫病防治站1个、县级4个、市级水产品检测实验室1个、县级4个。借力物联网技术,致力发展“智能渔业”,实现标准化示范区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控、投入品全程监管、鱼病远程诊断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实施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完善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形成促进规划落实和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加大渔港建设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渔港养护、渔业安全生产、渔业执法等方面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提高渔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引导、鼓励养殖企业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支持加工企业扩大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加大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投入,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规模优势明显的水产加工重点项目,培育水产加工新增长点。强化水产品牌建设投入,对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补助或奖励。
(三)强化机制创新。扶持引导环巢湖水产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创建活动。培育壮大各种类型渔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着力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品牌化经营,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市场消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保护制度,推动建立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推动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对于参保的渔民保费予以一定补助,调动参保积极性,为渔区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渔民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解决渔民贷款难和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推进渔业集体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渔业发展活力。
(四)加强人才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渔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紧密结合生态渔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渔业管理、科技、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骨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形成运作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渔业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加强渔业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水产经纪人等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各种培训渠道,加强渔业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培养,增强渔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