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12]172号
【发布日期】 2012.09.07 【实施日期】 2012.09.0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政〔2012〕1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九月七日
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由第18位跃升至第15位。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依存度不断提升,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区位优势愈加凸显。我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3.物流设施不断完善。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肥交汇,为华东地区与西部地区公路、铁路货运主要联系通道。水路运输是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一横一网十线”和安徽省“两干三支”航道骨架体系的组成部分,1500吨级货轮可经巢湖通江达海,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首年吞吐量即突破5万标箱。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已开通30余条航线,合肥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即将投入运营。合肥还是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政府联合批准的七个重点建设货运站场之一,拥有上海铁路局最大货场。
4.物流产业初具规模。2011年,全市共有运输、仓储及综合物流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完成增加值约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近3%,占服务业7%。
(二)制约因素
1.专业化程度较低。多数物流企业仍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来完成,服务能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2.信息化水平不高。不少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功能单一、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物、库存管理电子化、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相对落后。
3.物流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成为制约物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关键因素。
4.市场竞争不规范。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进入物流行业的门槛过低,中小物流企业资质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运作。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随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公布和实施,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加值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2011年,工业品物流总额14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占社会物流总额90.2%。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物流合作不断紧密。全国物流业发展呈现的新态势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安徽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合肥物流圈和建设合肥物流枢纽,明确合肥物流圈主要依托和服务于合肥经济圈,建立跨区域的全国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强调依托合肥交通区位、技术优势和现有的经济基础,以公铁联运和航空运输为重点,规划建设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物流园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强与武汉、郑州物流中心的联动发展,共建中部物流城市群,将合肥建成重要的全国性物流枢纽。省规划对合肥的新定位,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我市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重要的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等政策叠加优势,大力承接国内外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家电、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随着合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为合肥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内容,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以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主体为重点,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5年,把合肥初步建设成为东中部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着力为现代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加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把握面向消费需求的生产转型趋势,促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切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在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带动上率先突破,推动现代物流业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高端带动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的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大力发展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服务,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和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带动我市物流业发展能级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下降2个百分点,物流效率居全国前列。
--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3-5家业务辐射全国、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5-10家国内外一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有序竞争、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
--建设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网络;企业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比重达90%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工业物流
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降低工业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为目标,培育工业物流产业,构建一体化运作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适应我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服务保障。
积极推进工业物流服务外包,引导企业逐步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推动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开展资产重组,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各制造业领域专业化服务的能力;鼓励企业以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为起点,开展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提升全市供应链管理的设备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布局,构建差异化的物流服务模式,不断增强制造业物流服务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优化的功能。
(二)商贸物流
围绕建设合肥“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着力推进现代商贸配送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由综合物流园区、大型配送中心、社区配送节点组成的城市配送网络,构建广泛覆盖城乡居民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培育一批具有区域性物流配送能力的商贸连锁集团企业,力争使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成为合肥市商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大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和重点批发市场的建设改造,推进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全社会物流资源紧密结合,不断增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智慧城市运行的功能;推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物流运行安全和节能减排能力;加快物流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的商贸流通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涉农物流
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和降低中间费用;强化农产品市场、农机市场、农资市场和农村消费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万村千乡”和“新网工程”;加强涉农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为社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
以各类粮食批发和交易市场为平台,不断扩大粮食购销的规模,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完善以巢湖粮食物流园和合肥现代粮食物流园为主体的全市粮食物流中心配套功能,加快各县(市)超10万吨仓容的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构造粮食物流绿色通道,采用先进的粮食运输工具,打通江海联运粮食物流通道。
四、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围绕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形成“4+10+4”的物流节点空间结构,构筑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四个农产品物流园,打造十大物流中心,形成科学合理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一)构筑四大物流园区
1.东城物流园区。位于肥东县撮镇境内,大众路以西,裕溪路附近。主要依托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的政策吸引和集聚效应,利用裕溪路与合宁高速公路出入口、撮镇货运站、店埠河码头的有利条件,为全市及周边地区商贸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远期实现公水铁联运。
2.新港物流园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方兴大道以南,邻近派河码头。主要依托千吨级货运码头、未来江淮运河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和内河航运物流成本较低的有利条件,为全市及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承担内河与公路、铁路转运功能;同时积极放大合肥出口加工区效应,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远期可引入铁路专用线,实现公水铁联运。
3.空港物流园区。位于肥西县高刘镇境内,合淮阜高速公路以西、合六叶高速公路以北、新桥机场以东,邻近机场货运区。主要依托新桥国际机场的航空货运能力、机场周边高速公路高效的货物转运能力和合肥良好的区位条件,建设辐射全国及东亚地区的空港物流园区,打造东亚地区的航空转运中心,形成安徽省进出口货物集散的物流平台。主要发展快递服务、货物代理、包装加工等业务,争取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远期可引入铁路专用线,实现公铁空联运。
4.北站物流园区。位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南部,邻近北货站。主要依托北货站扩建工程,为全市及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承担铁路与公路转运功能。同时考虑铁路物流的特点,建设集装箱货物、成件包装货物、散堆装货物及长大笨重货物作业区。
(二)建设四个农产品物流园
1.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位于合肥市东部,瑶海区大兴镇境内,裕溪路以北,二十埠河以西。主要依托裕溪路高架桥及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便捷交通条件,形成服务于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
2.北城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合肥市北部,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南部。主要依托阜阳路高架桥的便捷交通条件,形成服务于合肥市北部乃至皖北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3.肥西上派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合肥市西南深圳路附近,肥西县城南部。主要依托深圳路、合安路的便捷交通条件,形成服务于合肥市西南片区乃至六安舒城等县(市)的农产品物流园区。
4.庐江同大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合肥市南部,庐江县同大镇境内,周边有国家级庐江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主要依托合铜公路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形成服务于合肥市南部乃至安庆、芜湖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园区。
(三)打造十大物流中心
1.店埠物流中心。位于合肥市长江东路与合宁高速公路交口东南,肥东县城东部。主要依托肥东县客货运铁路综合站及合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服务于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综合物流中心。
2.长安物流中心。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方兴大道以东,铭传路附近。主要依托长安集铁路货运站,形成服务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物流中心。
3.南岗物流中心。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岗科技园,方兴大道以西,响洪甸路附近。主要依托新桥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长江西路的便捷交通条件及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形成服务于合肥市西部片区的综合物流中心。
4.桃花工业园物流中心。位于肥西县,创新大道以西,派河大道以南。主要依托深圳华南城项目,为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五金化工塑料、印刷纸品包装等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提供仓储、配送、货运等物流服务,形成服务于华南城商贸企业的综合物流中心。
5.三十头物流中心。位于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三十头镇境内,新蚌埠路与合六叶高速公路交口东南。主要依托新蚌埠路与合六叶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服务于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平板显示基地的综合物流中心。
6.下塘物流中心。位于长丰县下塘镇境内,淮南铁路以西。主要依托淮南铁路货运功能,形成服务于下塘新型重工业基地的综合物流中心。
7.万山物流中心。位于庐江县万山镇境内,合安高速公路与军二公路交口附近。主要依托合安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军二公路、合九铁路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形成服务于庐江县的综合物流中心。
8.庐南物流中心。位于庐江县龙桥镇东北部。主要依托西河码头及预留铁路专用线,形成服务于庐南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综合物流中心。
9.裕溪河物流中心。位于巢湖市中心城区南部,港口大道与亚父路交口东南。主要依托裕溪河巢湖港码头,形成服务于巢湖市的综合物流中心。
10.巢湖经开区物流中心。位于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东部,合巢芜高速公路以东,兴业大道以南。主要依托105省道和合巢芜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服务于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物流中心。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提高货运能力。加强铁路、公路场站建设,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
完善陆路交通建设。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和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改造提升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加强中转站的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水运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和裕溪、巢湖复线船闸,提升合裕线航道通航等级,打造江淮流域的内河航运中心;推进“引江济淮”工程。
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加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二)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有重点、高标准地开展联动发展试点。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培育适应现代生产要求、具备一体化物流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
(三)提升城市物流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商品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一批具有现代零售商业特征的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等销售终端市场,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零售商业网点体系。规划建设一批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物流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加快改造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市场档次,形成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批发市场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体系。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积极推进流通方式变革。支持大型连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向规范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大型连锁企业优化物流业务流程,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仓储立体化、搬运机械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
(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在现有物流企业中,以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企业为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理念与运作能力的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国内著名物流企业来肥,设立地区总部。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倡导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采用符合环保要求、可反复梯级利用的包装,逐步实现包装的模数化、集装化和多功能化。鼓励企业使用低公害车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物流管理体制、企业组织、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变物流自理为物流代理,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
六、重点工程
(一)立体联动物流体系工程。利用信息化技术或多维网络手段,打造虚拟立体物流联运中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物流运转的效率。以合肥机场、铁路和码头为基础,以城市干道和内外环路为通道,以高速公路枢纽为依托,建立航空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水运航道网立体联动的实体物流网络,形成立体联运中心。一是水铁联运中心,在派河港码头与铁路货运站建立货运专属铁路,确保铁运和水运的链接通畅,建设铁路专用线通向派河物流园区。二是公铁联运中心,在北站物流园区构建适应公铁联运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优化铁路运输网络站点,适应铁路集装箱运价体制新模式,满足不同集装箱多式联运客户需要。三是公水铁联运中心,在东城物流园区内建设铁路专用线,并建设园区通往店埠河码头的公路通道,保证铁路、公路、水运的连接畅通。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冷链物流工程。在瑶海大兴、长丰双凤、庐江同大、肥西上派建设4家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综合市场,形成与区域性特大城市相匹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加强大型连锁企业与农业生产基地的对接,打造生产和市场主体稳定的产销关系,互通农产品市场信息,建立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完善蔬菜瓜果质量追溯体系,维护农产品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以及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全市将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将分别达到20%、30%、36%以上,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
(三)国际航空中转中心工程。全面提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在国际航空物流市场的整体地位。完善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机场收发货物集散点,建设空港物流园区东亚转运中心,实现快速集中便捷的货运地面延伸服务,提高机场转运能力;拓展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开通与东盟和日韩的货运航线,加强欧洲、北美、澳洲国际干线航班密度,提高国际干线的运力能力;优化空港货运发展政策,实施市场准入,降低机场收费,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机场合作,特别是和杭州、上海、南京等地机场互做备降机场;允许在空港物流园区内设立国际货运代理、航空代理企业,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空港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投资和货运企业落户空港物流园;实施高效便捷的通关政策,合理简化通关流程,延长服务时间,加快货物通关速度,创造便利的通关环境。
(四)中西部城市重要的虚拟海港工程。建设虚拟海港,探索建立将一线港口的服务功能延伸至陆路口岸的管理模式。一是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通过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与电子政务的协同管理,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为“虚拟海港”的建设提供网络信息平台。二是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与沿海沿江港口实施区港联动,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海港港口的区位优势,将海港港口的功能延伸到综合保税区,使港口与保税区之间相关手续简便,实行“无缝对接”,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组合,货物快速流入流出,使合肥及其周边企业享受港口码头、船舶公司、货代公司提供的服务,减少物流时间、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五)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系统物流信息资源,逐步构建由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和物流企业信息处理三级组成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行业和企业信息系统及其他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营管理水平。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合肥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研究和制定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全市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等。市发改委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负责领导机构日常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重点领域予以扶持,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合肥市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积极引进外资、民间资本投资物流产业。
(三)加快人才培养。构建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物流人才。加快搭建高校和企业互动对接平台,支持在肥高校扩大物流专业招生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多层次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实验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积极把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四)完善物流统计。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完善全市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科学统计方法,明确规范统计口径。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探索建立物流业统计调查与核算制度,及时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定期发布全市现代物流业运行情况,全面掌握我市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五)支持企业创新。积极支持企业创新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推动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业务整合,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产权认定和保护。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对物流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完善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标准,制定和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实现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
(六)发挥行业社团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在调查研究、政策咨询、服务企业、规范市场、合作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建立合肥地区物流行业诚信建设协调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参加诚信守法及等级评估,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八、规划实施
市相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制定完善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附件:合肥市物流节点规划布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