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发[2012]10号
【发布日期】 2012.05.30 【实施日期】 2012.05.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农业科技与农机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合发〔2012〕10号 2012年5月30日)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至关重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落实“三化同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合肥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目标,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全市上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皖发〔2012〕1号)精神,深入实施“三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总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坚持把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作为根本保障,努力实现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单产,保持粮食总产稳定。全面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组织实施蔬菜园艺“十镇百村百万亩”工程建设,力争2012年蔬菜瓜果产量突破250万吨、城市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进畜牧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建设,力争2012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7%,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0万吨。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环城都市农业、环湖生态农业、沿岭旱作农业、沿山特经农业和沿路设施农业,突出抓好巢湖市、庐江县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农业,力争2012年新增高效特色农业面积30万亩。
2.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千亿”跨越发展行动,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力争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百亿产业集群,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省和市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庐江台湾农民产业园、粮食产业园区和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转移承载力。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2012年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0个,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加强县(市)、乡镇检测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建设任务,切实做到人员、经费、装备、场所落实到位,正常运转。实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完善例行监测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4.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市级和县(市)区、乡镇土地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2012年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35%。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百强覆盖千村”工程建设,2012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新增入社成员2.6万户,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
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等农业服务业。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引导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提升现代农业保障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6.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坚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加强现代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突出抓好生物育种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农机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体系,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化、系统化和集成化水平。
7.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建设,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较强影响力的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种源农业。加快生物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等生物农业产品,培育和发展一批生物农业科技企业,建设一批生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融合,重点抓好长丰农业物联网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合肥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平台作用,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8.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积极推进校企、院企等产学研战略合作,探索建立“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农技推广联盟,形成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生产一线农技推广服务,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重点推广20项农业重大技术。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深入实施农业“三新”工程,建设10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和高效模式多元化。
9.加强农技推广服务。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秀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深入实施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百千万”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到位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力争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农业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0.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开展大规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层次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型、农村生产经营型、农村服务型、农村管理型等现代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100万人次。宣传推广农业科技战线先进典型,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能力
1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2012年完成7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丰乐河等7条中小河流治理和淠史杭、驷马山两大灌区续建配套、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巢湖沿岸水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巢湖生态湿地试验段等工程建设。实施“引龙入肥”、“分质供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水源保护区隔离、监控体系、水源涵养技术示范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统筹涉水项目,实行集中连片治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防洪应急工程建设,健全防汛抗旱应急机制,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12.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园区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集聚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实行沟、渠、田、林、路、村等综合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比重;加强地力培肥等保护性耕作推进工作,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2年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0万亩次。
13.深入推进“森林合肥”建设。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扎实推进绿色村镇、绿色长廊、绿色屏障建设。突出水源地保护区、巢湖沿岸、南淝河源头、江淮分水岭脊线区、新桥机场高速和绕城高速绿色长廊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批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成片造林、农田林网和道路、河渠、村镇、水库塘坝的绿化水平,完成农村植树造林20万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高苗木花卉产业化经营水平。
14.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三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农牧、农渔、林牧种养结合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突出抓好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流域内农业节能减排,不断削减农业氮磷污染负荷。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沼气“百村示范千场推进万户提升”工程,2012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突破500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4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提高城镇、村庄、庭院三位一体整治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生态观光农园、主体庄园、生态美村,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品牌。
15.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作技术融合和集成创新,推进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超过25%。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设施构型与机械装备、环境控制技术的组装配套研发,提高智能温控、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加快推进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养殖业设施装备水平。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16.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建设,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农家店,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实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交易场地、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监测等公益性配套设施。支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就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等配套设施,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支持本土和外地大中型流通企业在中心城镇投资建设直营店、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和配送中心,提升农村市场服务能力,优化农村商品经营结构。
17.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做大做强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建设特色农产品网站。深入推进农市、农超、农校、农企、农餐等“五进七对接”活动,支持生产基地、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兴办鲜活农产品超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销售对接活动。
18.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多方联动、反应及时的市场调控体系,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应急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投放网络体系,严格落实粮食、食用油、猪肉等储备计划,提高重要生活必需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加强农产品市场秩序监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五、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持续改善农村民生
1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加大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促进更多农民进城入市、进企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组织实施“十万农民自主创业”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联合创业,以创业带就业,2012年力争新增农民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20.挖掘产业增收潜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依靠科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和节本增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分享更多收益。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农村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1.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机制,探索推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盘活农村“三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探索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流转试点,大力发展房权租赁产业,引导城郊农民出租房屋增收。开发利用农民资产性生产资料,推动农民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业务开展,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性增收比重。
22.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战略要求,所有县(市)区全面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对重点贫困村加大扶持力度,做到强基础、兴产业、提素质、保民生、创机制、探路子。突出抓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产业化扶贫,以创业就业培训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工程。强化扶贫开发责任,推进各项扶贫措施进村到户,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的大扶贫格局。
23.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保障惠民作用,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增加农民保障性收入。
六、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24.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户。按照“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要求,加大各级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和比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强化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占用税等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以规划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民生等重点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贴息、担保等综合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5.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村级集体资产交易和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综合产权分级公开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稳步推进肥西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实施新桥机场周边、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以及庐江汤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统筹推进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变市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扩大品种和区域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推进兴林富民。
26.推进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创先争优活动,重点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堡垒、先锋、素质、暖心、共建”五大工程,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组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互动交流“双跨双兼”、“双带双促”活动,带动和促进村“两委”班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积极推进乡镇农村综合管理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深入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7.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三农”工作始终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突出抓好“三农”投入政策落实、农业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农民收入倍增、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等情况的督查考核,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县(市)区城乡统筹部门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检查督促、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