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法规查询 » 地方法规规章 » 正文
(2011年)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 www.055110.com   日期:2015-05-31   阅读:
【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11]113号
【发布日期】 2011.09.13 【实施日期】 2011.09.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政〔2011〕1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机遇
  (三)面临挑战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重点行业发展
  (一)围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金融创新
  (三)围绕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设,切实加快会展业发展
  (四)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商贸业水平
  (五)实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工程,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六)实施安居保障工程,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七)积极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八)实施旅游名城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
  (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增强和谐社会能力建设,大力提升社区服务业
  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一)庐阳区
  (二)瑶海区
  (三)蜀山区
  (四)包河区
  (五)肥东县
  (六)肥西县
  (七)长丰县
  (八)高新区
  (九)经开区
  (十)新站区
  (十一)滨湖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二)创新服务业发展环境
  (三)实施品牌带动与重点项目
  (四)建立资金、信贷、土地等复合支撑体系
  (五)加强人才支撑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合肥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是我市现代服务业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实施县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1.总量快速上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末,我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112.3亿元,接近“十五”末的3倍,现代服务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结构升级明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促进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十一五”末,我市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1.2%,其中现代服务业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3.就业潜力不断释放,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一五”末,我市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40万人左右。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迅猛,就业潜力不断释放,逐渐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4.重点功能区建设初具成效,集聚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以全国重要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通过发挥我市人口地理环境优势、科技文化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人才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商务、金融、文化等新兴产业格局。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集聚区已逐步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5.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迅速提升,新的投资热点逐渐形成。“十一五”末,我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1356.1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44.2%。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市投资新热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5%。
  (二)发展机遇
  1.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现代服务业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强劲增长将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摆脱对物质和土地资源投入过分依赖的主要途径,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发展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和家电、工程机械等重要的产业集群集聚地,我市经济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和提高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2.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迅速扩大,为我市凭借自身科教优势切入国际服务产业链提供了契机。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跨国公司通过服务外包开始新一轮全球产业扩张。随着服务业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势必成为全球服务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合肥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基础较好,且已被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切入国际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更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3.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合肥加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部地区发展特别是以合肥为核心和代表的皖江城市组团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加以推动。合肥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具备面向全国、全球的庞大的物流服务需求的特点。我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一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决定我市必将成为中部地区与中国最强大的产业集群城市带--长三角地区的连接部,伴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国家为中部城市发展提供了融资、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市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政策空间。
  4.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凸显,为打造优势现代服务行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已形成比较优势明显、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并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已经具备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中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我市正处于从重工业化阶段向新型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快速增长时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大,为与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提升,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居民对新型服务业消费偏好趋强,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培训、中介咨询、旅游休闲、文化演艺、数字娱乐等消费需求将大大提高。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结构升级将为现代服务业加速扩张提供现实市场空间。
  6.合肥经济圈城市化加速推进,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根据“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特别是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趋势,我市将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拓展城市空间。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有效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合肥经济圈周边城市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完善,将为合肥经济圈形成高水平的城市间服务业共享提供物质保障。
  (三)面临挑战
  1.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在“工业立市”战略指导下,我市工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工业已经进入扩张发展阶段。但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知名品牌缺,对外竞争力和影响力有限。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不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低,选择范围小,不能为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2.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缺乏规划,服务业功能区有待提升。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整体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相同或相近业态的服务企业大量集聚、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程度较低导致我市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不足、辐射范围不广、服务空间狭小,难以为迅猛发展的第二产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而市场空间狭小反过来又影响服务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抑制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提高,严重影响服务业发展进程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3.工业生产社会化水平较低,制约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我市是中部地区的工业强市,但工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工业的强劲增长尚未完全转化为全市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工业企业固守“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从生产研发、物资供应和采购、工艺、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的“自我服务”体系,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工业产业链较短,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大多停留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对研发设计、管理咨询、广告营销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少。
  4.现代服务业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素质有待提高。我市存在着人才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难以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一是中高端人才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二是实用技术型人才相对不足,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定等有待完善。
  5.周边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上海、南京、杭州、郑州、武汉、苏州、无锡等发达城市,都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电子商务、连锁加盟、网络销售等方式,加大服务输出。随着对外交通网络的改善及区域经济融合的深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产品输出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将日益加大。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以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加入长三角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双轮驱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合肥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宜居宜业、创新发展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向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确保达到26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4%,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7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6%,年均增长20%。其中: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000亿元、10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争取达到600亿元,占GDP的10%;旅游业力争接待国内外旅游业6000万人次;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占GDP的5.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确保达到24亿美元、增长10%,力争达到30亿美元、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确保达到250亿美元、增长20%,力争达到300亿美元、增长25%。
  表1:合肥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确保)
年均
增长(%)
2015年
(力争)
年均
增长(%)
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1112.3
2640
18
2760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839
2000
19
2074
20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单位:亿美元)
14.3
24
10
30
15
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99.6
250
20
300
25

  三、重点行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服务外包、会展等;二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家政等。其中,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重中之重,物流、金融、服务外包、会展等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表2:合肥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指标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物流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135
340
20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4542
11000
20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4214
10000
20
会展场次(单位:场)
153
380
20
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 (单位:亿美元)
4
25
30以上


  (一)围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1.主要任务

  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框架,初步建成东中部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物流主体培育,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3-5家业务辐射全国、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5-10家国内外一流的物流企业,力争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全省及周边地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重点工作

  (1)打造国内支线航空中心和国际航运中转中心。新桥机场位于东亚中心,四小时涵盖大多数东亚城市,凭借合肥市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在新桥国际航空港建设东亚转运中心,提高合肥机场在亚洲地区的航空货运中转能力。积极拓展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加强与省内外支线航空货运的联动发展。

  (2)建设中西部城市重要的虚拟海港。结合合肥出口加工区建设,将沿海港口设施、功能和服务虚拟并集成到电子平台,通过网络延伸到保税区内,形成“区港联动”,协同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部门提前完成货物出口操作。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为“虚拟海港”建设提供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虚拟海港与实体港口的协同发展,加强皖江港口与合肥港口的对接,打造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中部地区物流航母。

  (3)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自理物流成本较大的企业,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将物流园区(中心)与航空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水运网相结合,形成高效立体联运物流体系,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4)加快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围绕推进合肥市“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中国合肥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建设,加大重点批发市场整合改造,推进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区域型的百货店、专卖店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提高企业物流效率。贯彻“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商贸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商贸物流配送工作。

  (5)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一是改造、重组现有物流企业,做优做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鼓励企业进行纵向和横向整合,形成高覆盖率的服务网络和经营网络。

专栏一 现代服务业物流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东城新市镇物流园、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现代仓储物流园、新桥空港物流园、合肥新港物流园、派河物流园、迎河集装箱物流中心、安徽华中汽配物流基地、华东国际建材中心、南翔万商国际商贸物流城、要素大市场等项目。

  (二)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金融创新
  1.主要任务
  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业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通过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面建设征信体系等专项工作,将我市建设成为运行稳健、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完善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至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分别超过11000亿元、10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拍卖企业分别达到100家,实现担保余额4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左右。基本建成滨湖金融城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2.重点工作
  (1)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打造区域性金融集聚中心区。整合、扩大地方性金融企业规模,探索成立本土化金融控股公司,推动优质金融企业上市融资。积极争取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更多外资、民营资本参股银行、证券公司、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建成市场主体门类齐全、市场竞争健康有序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2)强化金融创新,丰富和完善金融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代理证券、投资基金托管等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成为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直接融资领域,充分利用国家对中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着力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使合肥成为债券融资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票据市场、风险投资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用担保市场、期货市场、信托市场,增强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3)优化金融生态,全面建设“信用合肥”。继续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金融信用信息与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积极组建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经纪和公估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栏二 现代服务业金融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国际金融服务基地及配套项目、安徽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

  (三)围绕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设,切实加快会展业发展
  1.主要任务
  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提升合肥现有展览规模档次,打造合肥自己的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到“十二五”末,全市会展场次达到380场,年均增长20%以上,会展企业达到200家,从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展览使用面积年均保持在400万平方米,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达15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0%。
  2.重点工作
  (1)走专业化之路,大力培育会展品牌。围绕“工业立市”、“科教兴市”战略,在努力做好汽车工业、农业、环保、物流、工程机械等专业会展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合肥)文化博览会等大中型展会的发展。促进会展业与本地优势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家电、汽车及配件、建材及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博览等系列专业会展品牌。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方式,推动强强联合,组建规模大、实力强的会展龙头企业,提升会展业竞争力。
  (2)走合作化之路,融入长三角区域会展城市群。在差异定位的基础上,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会展合作。通过会展资源、会展品牌的区域整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会展城市群。通过股份合作、兼并、收购等形式,构建区域会展联盟,在更广泛空间上配置资源,使各地会展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形成具有集群优势的区域会展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大型会展集团。
  (3)走现代化之路,提升会展业软硬件环境。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奥林匹克中心及各大型体育场馆为重点,对现有会展场馆进行改造和扩建,完善展馆综合配套设施,扶持发展会展产业链条上其他服务行业,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会展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展馆现代化水平。

专栏三 现代服务业会展旅游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滨湖会展中心及配套、合肥动漫主题公园、滨湖乐活世界、三河古镇旅游开发、四顶山旅游开发、紫蓬山旅游开发、少荃湖旅游开发、宁国路宋城文化街等项目。

  (四)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商贸业水平
  1.主要任务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抢抓战略机遇,加快科学发展,以扩大消费和保障供应为主线,以改革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带动为支撑,加速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商贸服务业的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商贸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商贸中心。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9%,交易额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高端百货店总量、营业额分别递增20%。
  2.重点工作
  (1)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围绕“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速省会商业圈升级,按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功能开发与业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强力推进商业投资发展,加快滨湖新区和老城区两大中央商务区以及各县区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滨湖世纪城等一批超1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推进长江中路、三孝口等老城区商业网点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更新。建设高起点、高品质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进一步增强省会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2)加快培育商业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政策引导,以产权和资本为手段,加快我市商业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步伐,力争培育3-5户大型商贸集团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强化商业招商引资,瞄准世界500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百货连锁品牌、五星级酒店、SHOPPINGMALL,大力引进国际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争取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一流品牌落户合肥,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档次和功能,促进合肥商业大发展。
  (3)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城乡双向流通网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标准化消费品“农家店”。以“双百市场工程”为契机,通过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创新交易方式,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8家年交易额超百亿的专业批发市场,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4)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社区为重点,加快便民化商业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重点在标准化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早餐工程和家庭服务业上下功夫,着力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化、多样化的社区商业体系,让老百姓便民消费、愿意消费、廉价消费。

专栏四 现代服务业商贸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城隍庙区域改造、长江中路精品广场、铁路南站片区改造、天徽商业广场、新地中心、天鹅湖万达广场、濉溪路城市综合体、世纪金源北部新区、高铁站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

  (五)实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工程,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1.主要任务
  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保障,推动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先进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到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到8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
  2.重点工作
  (1)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抢抓新一轮国际服务资本转移和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机遇,围绕我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一是按照“1个示范城市加4个园区”的构架,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吸引大企业进园、小企业进楼,发挥各类园区的承载、集聚、孵化作用。二是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及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金融外包、动漫网游、医药研发、创意设计、“云计算”等高端领域的企业及项目,支持和鼓励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着力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建立由科研院所、高校、服务外包企业、职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2)突出抓好“两个体系”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尤其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领域,依托高校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风险投资型中小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优势领域,加快开发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广中心以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设立,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
  (3)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合肥”为契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电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等三大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开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网络服务、信息与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等服务产业,增强我市信息服务产业的竞争优势。

专栏五 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中国呼叫中心之都、高新区动漫及服务外包基地、滨湖新区服务外包园区、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等项目。

  (六)实施安居保障工程,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主要任务
  围绕“工业立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群众住有所居为中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十二五”末,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5%。
  2.重点工作
  (1)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供应体系。主城区、滨湖新区针对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的高端需求,重点发展商务地产,适度发展中高档住宅类产品以及高端度假型、商务型居住项目,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四个城市组团按照建设生态化宜居城市要求,与主导产业形态相联系、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合理规划房地产项目。
  (2)关注民生,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应保尽保”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的有效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全面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先安排集中连片、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重、改造意愿强的项目。加大困难企业集资建房力度,基本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合理的住房需求。
  (3)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转变住宅建设方式。加强科技和住宅产业建设的对接,加大房地产配套产业科研投入,重点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关技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物业管理公司,提高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转变住宅建设方式。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为抓手,以住宅性能认定为切入,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促进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房地产拍卖和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培育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形成各级住房消费市场良性互动局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规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综合信息披露制度和预警制度,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七)积极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1.主要任务
  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方向,积极发展审计、法律、咨询、广告、评估等商务服务,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行业自律与政府规范相结合,从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市场体系等方面努力提高商务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管理有力、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的商务服务业市场,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商务服务功能中心。
  2.重点工作
  (1)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事业单位改制,引导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现有商务服务企业通过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商务服务机构,包括著名的审计、法律、咨询、策划、评估等机构。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功能强大的商务服务体系。
  (2)规范服务市场,优化投资环境。明确商务服务行业的主管部门,加强对口管理,出台扶持性政策,在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发展予以扶持;破除行业及部门垄断,凡法律、法规无禁止的市场准入门槛、指定服务等一律撤销,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从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准则,形成统一规范的商务服务业市场。
  (3)加快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实力。积极培育商务服务专业人才,拓宽商务服务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型、行业性人才市场。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严格商务服务人员资质审核制度,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定期培训、继续教育和认证考核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综合素质。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高技能的商务代理、资产评估等专业人才。
  (八)实施旅游名城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
  1.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将合肥打造成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滨湖度假、科教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会展名城以及国际滨湖型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产业成为合肥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十二五”末,力争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2.重点工作
  (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策划一批“大、高、新、好”项目。以庐阳区、蜀山区和包河区为核心,构建三国文化和科教文化主题城市,围绕包公、淮军、三国文化,科教、佛教文化,促进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和文化演艺项目;以滨湖新区、三河古镇为重点,构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精品景区群,加快巢湖旅游项目特别是滨湖新区旅游项目开发;整合“合肥经济圈”内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同城化。加强与“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合作,整合跨省区旅游资源,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以合肥为中心的一小时游憩圈、二小时旅游圈、三小时旅游联动圈的发展格局。
  (2)加速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旅游。适应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推进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发展特色旅游。以旅游促会展,以会展带旅游,发展会展旅游,精心举办合肥旅游迎春购物节等活动;以旅助农,以城带乡,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多赢;促进旅游与科教融合,打造“走进中科大”、“探秘科学岛”等科教旅游品牌;加快培育旅游航空,优先发展国际航线,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商贸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境内外市场。“十二五”期间,合肥国内旅游市场:重点拓展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大武汉都市圈、昌九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境外旅游市场开发与合肥国际航线的开发实行同频共振,良性互动。重点开拓:港澳台、东南亚、东亚地区市场;适时、适度开展美国、欧洲客源市场的宣传。
  (4)强化旅游管理,优化旅游环境。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在规划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旅游组织,成立各级旅游协会,发挥其在标准制定、信息咨询、纠纷仲裁、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旅游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化服务机制、游客投诉反馈机制等四大运作机制,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促进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提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交通、通讯、环保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
  (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主要任务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人文合肥、创意合肥、和谐合肥、魅力合肥,逐步构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龙头企业为带动、产业基地为骨干,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文化产业格局,将合肥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有影响的文化资源聚集中心、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中心和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中心。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确保达到500亿元,占全市GDP的8%以上;力争达到600亿元,占全市GDP的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2.重点工作
  (1)推进文化产业的战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以抓大文化、促大发展为原则,通过健全文化产业的价值增值链,完善文化产业生态,降低文化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运营质量,营造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推动我市文化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依托合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进一步整合动漫人才培训、动漫外包、动漫原创、衍生产品生产等产业链,推动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传统生活娱乐业实现个性化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生活休闲需求,积极拓展健康、时尚、线上互动等娱乐休闲业,做大产业规模。
  (2)突显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理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141”战略框架,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板块,以特色企业和特色项目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文化经济的整体繁荣。在现有文化产品市场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整合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企业集团,打造若干个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和知名文化品牌。
  (3)加速推进产业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文化产业的投资、创作、设计与策划、艺术生产、市场营销的主线,促进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和资本融合,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一是大力推进演艺、科技、教育与旅游的融合,积极发展节庆民俗文化旅游;二是大力推进文化与工业的融合,着力发展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其他设计产业。三是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打造都市创意产业集群。

专栏六 现代服务业文化类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合肥民俗文化街、沿河路休闲酒吧文化街、桐城路花卉与传统戏曲文化街、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中心、大众休闲和民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十)增强和谐社会能力建设,大力提升社区服务业
  1.主要任务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为目的,以理顺营运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完善供给体系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网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门类全、广覆盖的社区服务业体系,全面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把社区服务业建设成合肥现代都市型品牌行业。
  2.重点工作
  (1)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社区服务中心运作的民营化、市场化,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服务独居老人群体的应急呼叫、陪聊、陪读,服务中年群体的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服务青年群体的导游、婚庆等服务,服务学生群体的家教,服务婴幼儿群体的照料、接送等服务,方便现代居民生活。提高社区就业率,促进我市的经济增长。
  (3)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修理维护、婚姻殡葬、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培育龙头示范企业,形成若干家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社区服务企业。
  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十二五”是我市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培育期,要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大项目,着力抓好六种形态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现代物流园;二是研发创意、服务外包园;三是文化旅游园;四是商业特色街区;五是中央商务区;六是金融服务中心。“十二五”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逐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19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表3:合肥市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庐阳区
1、中央商务区
(六)肥西县
10、金寨南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2、濉溪路商务楼宇服务业集聚区
11、空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二)瑶海区
3、大兴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12、三河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4、站前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七)长丰县
13、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三)蜀山区
5、合肥1912文化休闲服务业集聚区
(八)高新区
14、动漫及服务外包基地
6、环天鹅湖国际商务中心服务业集聚区
(九)经开区
15、出口加工区
(四)包河区
7、马鞍山路轨道交通服务业集聚区
(十)新站区
16、平板产业集群服务业集聚区
8、合肥高铁站服务业集聚区
17、磨店职业教育服务业集聚区
(五)肥东县
9、安徽合肥(撮镇)商贸物流开发区
(十一)滨湖
新区
18、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
19、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服务业集聚区

  (一)庐阳区
  1.中央商务区。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依托三孝口、四牌楼的商业极核功能,拓展沿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的商务走廊,逐步将老城区商业中心提升为全省重要的中央商务区。
  2.濉溪路商务楼宇服务业集聚区。以财富广场等为龙头,在扩大商务楼宇经济外延的同时,促进大型企业公司总部、研发、金融、信息咨询等商务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提升商务服务业的内涵。
  (二)瑶海区
  3.大兴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项目为基础,重点扶持农产品物流配送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商贸流通领域功能齐备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4.站前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由白马服装城的服装批发业态进一步向百货、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业态延伸,带动世贸商城、九龙珠童装、中绿广场、四季青市场、安徽大市场等百货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商贸集聚区,鼓励入住品牌将区域总部和生产基地由浙江、福建、广州等沿海城市向我市转移落户。
  (三)蜀山区
  5.合肥1912文化休闲服务业集聚区。挖掘“合肥1912”项目的人文情怀、利用黄山路周边学院文化底蕴,与美食、娱乐相结合,推动合肥经济圈所在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在此集聚。
  6.环天鹅湖国际商务中心服务业集聚区。环政务区天鹅湖构建商务楼宇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各类企业公司总部、研发、财务、中介、咨询等机构,形成对城市经济生活的服务支撑。
  (四)包河区
  7.马鞍山路轨道交通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万达广场、城市轨道1号线周边配套商业设施等大型项目的带动作用,改造现有沿线旧城区,开发建设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打造合肥东南城区风景秀丽、功能多元、商务集聚、服务一流的国际化商务中心。
  8.合肥高铁站服务业集聚区。围绕高铁站区全面展开规划建设、拆迁安置、商业策划、项目融资等各项工作,打造面向长三角城市,接轨南京、上海的高端商务服务区、高雅文化娱乐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五)肥东县
  9.安徽合肥(撮镇)商贸物流开发区。充分发挥撮镇位于我市东大门、连接南京和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以华东国际建材中心、安粮钢材市场、裕隆农机工程机械大市场等专业市场群为基础,以永辉超市集团中原配送中心等商业物流配送项目为带动,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服务集聚区。
  (六)肥西县
  10.金寨南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利用金寨南路上派段商务性改造和县级政务中心迁址派河沿线的契机,打造肥西城关精品高档商务区。
  11.空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与世界顶级物流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兴建面向东亚地区的航空物流基地;与合肥经济圈其他联盟城市联手打造物流合作区;与出口加工基地联动的商贸物流合作区;建立一流的空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12.三河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万年禅寺二期工程;启动郑善甫故居修复工程;建设花灯馆、碑石园、根雕馆、奇石馆;开发游客互动项目,向游客提供农耕、农家生活体验。充分利用清平十里葡萄长廊、万亩荷塘和广阔的巢湖水面的天然资源,积极发展三河的古镇文化游、乡村游、生态游,打造三汊河生态湿地景观带,延伸三河旅游链条。
  (七)长丰县
  13.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立足北城核心区建设及“五湖连珠”生态资源,依托北城铁路枢纽、岗集汽配产业园、外三环高速公路运输优势开拓面向合肥经济圈的物流配送和中转业务,形成“北部新城商品交易中心、休闲购物中心和配送服务业中心”。
  (八)高新区
  14.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动漫产业基地及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内的载体建设,完善周边金融、学校、医院、餐饮、休闲娱乐等商务服务功能设施,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动漫图书基地、动漫产权交易集散地。成立业务解决中心、外包解决方案中心、人力资源解决中心等配套服务解决方案,增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功能。
  (九)经开区
  15.出口加工区。以位于新港总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基地为核心,打造为其临港工业、出口加工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三个片区服务的含货代、结汇、委托设计、研发、风险投资等功能的服务业集聚区。
  (十)新站区
  16.平板产业集群服务业集聚区。利用陶冲湖公园在整个平板产业基地居中的有利位置,环3300亩湖面,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业态饱满、功能齐全的既面向平板产业集群,又服务站北地区的集商务、研发、教育、休闲的服务业集聚区。
  17.磨店职业教育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政府统筹、市场导向、校企结合、办学自主”的要求,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等、中等职业院校进驻磨店“职教城”,将其打造为集学历教育、实习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以服务合肥经济圈的家电、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为主,同时面向长三角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十一)滨湖新区
  18.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占地约2.1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建总行后台管理中心、上海浦发银行后援基地及客服中心等金融机构总行级后台服务中心。未来规划在集聚区内,着力打造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金融创新产品开发中心等涵盖创意研发、金融总部、服务外包中心于一体的服务业功能。
  19.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服务业集聚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82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展览中心面积约2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酒店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国内外各种类型的会展要求,将形成区域内重要的会展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将整合我市招投标中心市场、文化知识产权市场、环境能源市场、农村产权市场、金融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市场,打造占地面积172亩的国内高端“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1.成立现代服务业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共同组成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推进领导小组,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任务,针对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全程负责专项工作的安排和统筹协调。由于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协调难度大,需要有日常专门机构予以统筹考虑与具体推动实施。比照相关省市推进服务业工作经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与协调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与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检查和监督服务业工作的开展。各区县特别是中心城区也要根据全市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功能定位,成立相应的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机构。
  2.建立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主导、组织、协调、检查作用。按照“体现战略、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展现特色”的要求,稳步推进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将其转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任务,做好任务的分解,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各区县、各部门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各服务行业发展状况。构建动态的、以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备的奖惩制度,科学衡量各区县、各部门服务业工作绩效。
  3.培育行业协会,完善服务业监管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协会建设进程,用5-10年时间建立较齐全的服务业行业协会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管制行为边界,对于应该由行业协会管理的领域,政府应通过委托方式,将相关职能移交行业协会执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建立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联动机制和对话机制,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纠纷裁决等方面加强与行业协会沟通。
  (二)创新服务业发展环境
  1.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政策。在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原则上一律实行与现代制造业企业等同的水、电、土地和税收政策,鼓励一些行业采取与科技产业等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在市场准入、规划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财政扶持、行业统计等多个方面不断出台创新措施,力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形成行之有效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力争成功申报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抓住国家拟设立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率先在中部地区进行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确立具体试点内容,争取相应试点权限。特别要加强风险金融产品试点、知识产权入股试点、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试点。通过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城市创新活力,唱响合肥服务品牌。
  3.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广播等传播渠道,大力宣传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开展服务业名企、名牌评选活动。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认识,并将其自觉运用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践,形成全社会关心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品牌带动与重点项目
  1.加强项目和服务业商圈的推进制度建设。集中力量狠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商圈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对每年经筛选、公示后入库的项目实行专项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对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市财政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
  2.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牢牢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等大型外资服务业项目,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营销中心、区域性寻呼中心、地区性物流中心等。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对物流、会展、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和城建、热力、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公交等公用事业领域,按照WTO协议框架加快开放进程。加大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储备、包装和推介力度,提高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旗舰企业。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的界限,整合内外资源,以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实行连锁和集团化经营,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企业。适时启动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认定,对经认定的企业提供相关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品牌意识,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品牌的服务企业和新认定的4A级及以上景区予以奖励。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直接上市的企业予以积极培育和扶持。
  (四)建立资金、信贷、土地等复合支撑体系
  1.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投资和支农投资外,政府投资重点应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引导发展重点行业、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在预算内加大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比重,其规模不应低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特殊行业的需要,还应落实支持重点行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2.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发挥外资、社会资本在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把服务业尤其是我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或比较优势的金融、房地产、物流、科技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二是尽快取消限制服务企业和服务产品进入合肥的行政壁垒,提高服务业对内开放水平,同时鼓励本地优势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3.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鼓励服务企业利用境内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扩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强政府与服务企业之间的直接协作,通过政府采购、经营公共资源为服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加强政府、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联系,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商业银行向服务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四是引导各类股权投资资金支持服务企业发展。
  4.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用于服务业商圈的土地供应计划,保证规划项目优先用地,对投资强度大、建成后纳税额高、社会效益好、促进城市品位提高的标志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及时提供土地产权保障服务。
  (五)加强人才支撑
  1.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服务人才。鼓励企业多途径引进人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信息、物流等行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现代服务管理技能和全球性市场开拓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人事制度上为企业引进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在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为人才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外部环境。
  2.设立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倍增计划,吸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就业和创业。建立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人才行动计划,整合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培训等资源,大力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实战性培训和指定性开发,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 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