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法规查询 » 地方法规规章 » 正文
(2011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 www.055110.com   日期:2015-06-03   阅读:
【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11]76号
【发布日期】 2011.06.23 【实施日期】 2011.06.2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行业计划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政〔2011〕7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家电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装备制造业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能源产业
  新材料产业
  公共安全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生物产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轻工纺织产业
  冶金产业
  化工产业
  建材产业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二)县区产业发展定位
  六、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作为我市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实现翻两番,总产值由“十五”末的843.1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3768.9亿元,增加值由263.7亿元增至105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68户增至2091户,产值超亿元的由102户增至481户,超10亿元的由19户增至45户,超百亿元的由1户增至5户。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0.7%提高到2010年的59.2%,工业化率由36%提高到41.5%,工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26.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1.2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十五”末的18.1%上升到“十一五”末的32.9%。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00多项,其中投资超10亿元工业项目60多项。京东方六代线、熔安重工、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带动了全市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GDP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1.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4.5%提高到2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型平板显示、光伏、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产生了先发效应。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坚持创新推动战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43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建成了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
  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县域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至960户,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50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1101亿元,增加值由45.1亿元增至291.8亿元。三县工业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形成了机械制造、轻工、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成为三县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跻身全国百强的主要支撑力量。
  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经过“十一五”发展,开发园区已成为全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经济区域。全市开发园区共引进企业数突破10000家,其中包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9%。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的5年聚焦推进,我市产业体系日趋健全,工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综合实力为“十二五”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规划目标
(调整后)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规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3000
3769
规上增加值
亿元
900
1053
规上企业户数

1500
2091
工业投资
亿元
1500(后三年累计)
2827(后三年累计2298)
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
1305(累计)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
30
32.9
工业化率
%
40
41.5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9
9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
13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60
71
单位GDP能耗下降
%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22%
100亿元以上企业

5-6
5
中国名牌产品

6
10
中国驰名商标

15
18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加大,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合肥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面临着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将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的继续扩张和提升带来契机。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辐射带动,合肥经济圈内区域联动发展而形成的要素支撑优势,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工业发展提供了叠加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随着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综合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必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机遇。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力大幅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工业“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二)面临挑战
  --从宏观形势看,“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将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再工业化”形成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为有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复杂国际环境,“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我国科学应对的战略选择。
  --从区域竞争看,随着国家区域性规划的密集出台,在新一轮区域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十二五”区域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产业高端领域方面,各地竞相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力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从发展条件看,“十二五”时期,随着总量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工业对土地、资金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破解要素供求矛盾、应对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面临着诸多难题。
  --从发展水平看,传统支柱产业总量还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效应还不明显,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产业配套能力还不强,企业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加快跨越赶超步伐为目标,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全面转型”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两化融合、品牌引领、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基地,为加快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投资为本。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坚持增量引进为主、存量提升为辅,以有效招商扩大有效投入,以大投入构建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合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适应、现代产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互融。
  --坚持转型升级。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合理流动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港澳台等区域的产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走出去,提高工业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产出目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以上,力争2800亿元;工业总量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10强,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以上。
  --投入目标。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8500亿元,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一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50%以上,建成一批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的大项目。
  --产业目标。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6+10”产业体系。“6”即6个千亿级产业,包括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3个两千亿级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10”即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轻纺、建材、生产性服务业等10个500亿级产业。
  --企业目标。培育发展1家产值过千亿的工业企业、2-3家500亿企业、30-40家100亿企业、5家总部在合肥的全国500强企业,新增上市工业企业30户左右。
  --技术创新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建成50个以上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品牌目标。工业企业拥有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新增20个展示合肥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全国性工业品牌。
  --资源环境目标。全市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及省控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工业废水排放100%达标。
  --重点产品产能和产量目标。家电产业: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4大类产品年产能达1.2亿台(套);液晶面板形成1200万平方米(按照玻璃基板面积统计)以上生产能力。汽车产业:整车年产能达25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 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