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发[2011]2号
【发布日期】 2011.01.09 【实施日期】 2011.01.0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
(合发〔2011〕2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城市,是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加快人才发展是提高合肥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关键,也关系到安徽崛起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人才吸纳和辐射能力还不够强,人才实力和整体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工作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方面还不够紧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等。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指导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以实施人才重点工程为抓手,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整体开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3、总体要求:适应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紧扣“四个着力”:着力引领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统筹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大发展;着力重点跨越,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亟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提高效用,坚持人才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着力改革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育才、引才、用才制度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总量和比重明显扩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确立支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发展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三、明确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任务
4、分级分类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按照与国家、省人才规划紧密衔接的要求,编制《合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人才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市直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各区(县)、开发区要研究制定本地区人才发展规划。各用人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本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计划,在全市形成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5、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人才发展政策,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制定出台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拓展人才发展空间,营造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要围绕人才发展制定出台有吸引力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配套政策等,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6、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突出重点、整体开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大幅提升城市人才密度和素质,以人才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转变人才发展方式,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人才快速集聚、集群发展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7、发挥省会人才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城市人才资源战略合作,成立区域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加快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进程。围绕产业转移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实现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合作交流。
四、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8、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组织实施“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工程”,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依托市、区(县)驻外招商联络处,设立招才引智联络机构。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社团、海外媒体的联系,有针对性在部分国家或地区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9、加强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实施“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依托重点企事业单位特定研发项目,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以国家和省市创新型企业为龙头,培养建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结构素质优的创新团队。落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计划,发挥创新团队在凝聚培养领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重点产业竞争优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界限,面向国内外选聘创新团队带头人。
10、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实施“121”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选拔培养一大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加强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大力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合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实施“5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加大重点领域亟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11、加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大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力度。着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交通运输、城乡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等经济建设领域亟需紧缺人才培养开发,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金融、创意咨询、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形成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高地,缓解专业人才紧缺状况,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12、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大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力度,着眼保障改善民生,抓好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社会工作、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亟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形成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高地。组织实施名师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大规模培训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六、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3、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有计划选派中青年领导干部赴国(境)外培训,选送科级干部赴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推进公务员交流轮岗,加强干部上挂、外派和下派工作,在重要岗位、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锻炼干部。
1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打造一支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管理、决策能力和多元化团队领导能力的培训。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15、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落实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服务配套政策和机制,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强化激励,科学管理。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16、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以实施“553”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以合肥职教基地为依托,打造全国一流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17、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11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力度,促进城市人才智力向农村流动。
18、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施“351”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任职资格与职业认证制度。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制定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
七、不断创新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网络化、开放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发现、开发、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20、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评价人才与发现人才结合,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2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大力提拔重用优秀青年人才。
22、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贯通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流动。
23、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设立合肥市优秀人才贡献奖、合肥市留学归国创业奖、合肥市引进人才工作奖和合肥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为各类高端人才解决住房之忧。
八、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4、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加强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形成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切实履行好党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重点抓好全局性问题调研、综合性政策论证、跨部门工作统筹。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区(县)、市直有关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各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责任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5、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把人才发展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重大项目投入足额到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要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科研活动。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形成政府、个人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28、强化人才工作的基础和氛围。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定期发布年度《合肥人才发展蓝皮书》。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持续推进。大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宣传力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1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