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发[2010]7号
【发布日期】 2010.03.30 【实施日期】 2010.03.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村镇集镇建设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合发〔2010〕7号)
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15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完善规划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健全工作机制等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提高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把试点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以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大力提高试点镇综合实力,力争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集聚区融合发展。逐步把试点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繁荣、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设施完善、和谐发展,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发展,协调推进。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促进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和管理同步加强,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县和各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着力培育产业特色和城镇特色,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试点带动,融合发展。坚持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思路,发挥规划引领、土地利用、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辐射拓展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融合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强化科学发展引导力。着眼区域发展全局,注意突出本地特色,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高度,做好试点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交通、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市县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镇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力。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实现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相协调,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鼓励和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一手抓招商引资,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对试点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创建文明村镇,促进村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综合承载力。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完善功能,加快试点镇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并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维护机制。
五、主要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
(一)依法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环节,需上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试点镇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试点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依法委托试点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在试点镇成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积极探索和创新试点镇综合性行政管理执法模式。探索建立委托执法或派驻执法方式,在镇一级配备城市管理执法力量,推动村镇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所有下放、委托给试点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和管理并赋予试点镇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市县规划部门加强对试点镇规划工作的指导,并研究提出促进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管理措施,各试点镇编制总体规划应注重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规划融合衔接。合肥“141”组团范围内的试点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须报市政府审批,其他试点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须报县政府审批。在试点镇设立统一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由试点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领导,以乡镇政府为主。试点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试点镇要做好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探索房屋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的途径和办法。
(三)实施鼓励试点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试点镇的投入。在“乡(镇)财县管”财政体制下,按照试点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要求,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县对镇级财政管理体制。鼓励县级制定对试点镇财政扶持政策,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予以全额返还,优先用于试点镇的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征收的矿业权价款县级留成部分,以及县级发证所征收的采矿权价款,由县级财政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返还,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具体时限按省规定执行。
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促进各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融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试点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的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向试点镇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试点镇及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利用我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推进试点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试点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市、县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投资,支持试点镇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发挥城区和试点镇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对试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交线路向试点镇延伸。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试点镇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镇新增各项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鼓励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支持试点镇的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推行农户小额贷款制度,推广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联保贷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金融服务范围。改善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探索建立县级投融资中心通过与商业银行建立偿债基金模式,为试点镇基础设施项目统一争取贷款支持。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
(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试点镇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以及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实现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并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进一步明确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功能区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引导镇域范围内和周边村镇的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承接沿海等发达城市以及城区产业转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产业集聚程度高、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功能区筹建省级开发区。鼓励发展专业市场、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条件。
(五)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各试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研究提出促进融合发展的相关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充分考虑试点镇的发展以及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联系,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从省下达的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适当用地指标用于支持试点镇及其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支持试点镇通过将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申报国家或省级立项、申报列入省级及以下单独选址重点建设项目目录、申报省重大项目点供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建设项目使用国家或省直管的建设用地计划。要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用地置换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支持和鼓励试点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万亩土地复垦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可优先安排到试点镇。要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方式,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规范流转。要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在试点镇和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下,依照相关的执法授权,切实发挥其在确权发证、宅基地管理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作用。
(六)推进试点镇与相邻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岗集镇与大杨镇,三十头镇与双凤工业园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下塘镇与合淮重工业新区,撮镇镇与店埠镇、肥东新城区,桥头集镇与循环经济园,高刘镇与新桥机场临空物流园,三河镇与滨湖新区,小庙镇与高新区、科学城、蜀山新产业园,花岗镇与派河产业走廊等在产业、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融合发展。
(七)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社),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支持建立农业投资公司、各类农业担保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试点镇申报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
(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试点镇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可自主设立机构。在全县乡镇行政编制、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试点镇的编制。试点镇占编退居二线人员原则上纳入镇在岗人员管理,安排工作,并参加年度考核,享受在岗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现退居二线人员3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不占编,腾出的编制专门用于招录新进人员。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专项安排指标用于试点镇招录公务员。试点镇派驻单位(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免,应事先征得镇党委同意,并参加当地镇政府年度考核;对工作不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镇党委可以提出书面调整建议。试点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任用,工作满一年,经考核工作实绩突出的,可按副县级高配,并在本镇连续工作5年方可交流调整。
(九)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试点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支持试点镇社会保障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试点镇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鼓励试点镇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试点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实施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县区、开发区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县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县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主动作为,强化指导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政府将对相关县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掌握试点镇发展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市扩权强镇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直各有关部门抓紧拟定试点镇发展的分阶段目标,研究建立试点镇发展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督察和检查,并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加强对条条部门贯彻落实文件情况,尤其是权力下放情况的考核。强化对试点镇的考核,考核要体现试点镇建设要求,委托职能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列入试点镇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干部任用挂钩。每年对考评排名前列的镇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试点镇进入和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对未纳入试点,但发展较快、达到一定经济实力的镇,由所在县政府向市领导小组申请,定期增补;试点镇连续两年考核评价达不到要求的,退出试点镇序列。
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试点镇所在县政府要制定支持试点镇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010年3月30日
附件:
第一批试点镇名单
(共9个)
长丰县(3个):下塘镇、岗集镇、三十头镇。
肥东县(2个):撮镇镇、桥头集镇。
肥西县(4个):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小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