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发布日期】 2010.03.20
【实施日期】 2010.03.2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0年3月20日)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更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抓经济与重民生相结合,在一系列政策调控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逐渐朝着积极方向转化,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2102.12
17.3
第一产业
108.69
6.2
第二产业
1104.98
22.5
工业
840.48
24.2
建筑业
264.50
15.9
第三产业
888.45
1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3.89
7.1
批发和零售业
190.86
16.7
住宿和餐饮业
28.55
13.6
金融业
115.89
15.6
房地产业
108.53
8.6
其他服务业
340.75
11.8
物价水平小幅下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1%,下跌0.9%。八大类消费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2.6%、1.2%和0.9%;居住类、交通与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2.8%、2.9%、1.5%和1.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8%。
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价格指数(上年=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9.1
其中:食品
103.0
烟酒及用品
101.2
衣着
98.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9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6
交通与通信
97.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5
居住
87.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96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8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51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零就业家庭”援助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8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8.36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190.4万吨,比上年增长2%,连续6年实现丰收。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6.93千公顷,产量29.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18千公顷,产量158.9万吨;早稻播种面积3.43千公顷,产量2.2万吨。全年油料、棉花、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134.75、18.98和48.04千公顷,其中,油料、蔬菜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6.6%,棉花下降6.4%;产量分别为31.73、1.89和99.88万吨,增长1.1%、1.2%和8.5%。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11.7万头,增长6.2%;出栏肉猪224.5万头,增长7.5%;出栏家禽1.19亿只,增长13.1%;禽蛋产量12.9万吨,增长9.5%;牛奶产量6.25万吨,增长45%;肉类产量36.82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12.62万吨,增长15%。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88.3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4.17亿元,增长1.7%;牧业产值73.05亿元,增长9.7%;渔业产值16.33亿元,增长13.4%;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3.93亿元,下降6.4%。
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90.40
2.0
油料
31.73
1.1
其中:油菜籽
26.88
8.9
棉花
1.89
1.2
蔬菜
99.88
8.5
瓜果
35.72
10.9
肉类
36.82
8.6
其中:猪牛羊肉
19.00
7.1
奶类
6.25
45.0
其中:牛奶
6.25
45.0
蛋类
12.88
9.5
水产品
12.62
15.0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我市以“稳粮、扩菜、强畜、兴果、重加工”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35116”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年末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2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8个。丰乐生态园、包河区大圩、肥西三岗被列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
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8.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拥有农用拖拉机13.14万台,增长4.4%;农用运输车、排灌动力机械分别为1.11万辆和2.7万台,与上年基本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19.17万吨,增长1.5%。农村用电量5.06亿千瓦时,增长18.9%。有效灌溉面积244.28千公顷,保持上年水平。全年实施4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86.4%;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7亿元,新建农村公路956.6公里,全市行政村水泥(沥青)路通达率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17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16亿元,实现增加值767.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52.57亿元,增长22%,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37.2:62.8调整为41:5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61.96亿元,增长34.2%;大中型企业户数从2008年的110户提高至166户,实现增加值528.96亿元,增长23.3%。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767.51
27.2
其中:轻工业
314.94
36.1
重工业
452.57
22.0
其中:国有企业
87.80
16.0
集体企业
7.18
23.0
股份合作企业
3.92
35.9
股份制企业
461.96
34.2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98.31
17.9
其他企业
8.35
28.1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83.11
25.4
其中:大中型企业
528.96
23.3
其中:国有
84.3
16.2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30个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30.27亿元,增长27.1%。其中,汽车、家用电器两大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4.67和147.96亿元,增长37.7%和58.7%;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空调器产量分别为1270.09、991.96、315.37和519.28万台,增长37.4%、40.5%、47.6%和186.8%;汽车产量39.06万量,增长53.9%。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67.51
27.2
其中:八大产业
530.27
27.1
汽车
84.67
37.7
装备制造
128.35
12.0
家用电器
147.96
58.7
化工及橡胶轮胎
55.83
26.1
新材料
9.06
-12.9
电子信息及软件
19.01
9.8
生物医药
7.84
13.2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77.55
15.7
八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
69.1
企业效益大幅攀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205.6亿元,增长52.6%,其中利润总额115.1亿元,增长80.6%;企业亏损面16.6%,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亏损额为9.6亿元,下降2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9.7%,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699个,完成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9.21万元,增长4.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20.31万平方米,增长7.9%,其中新开工面积3758.91万平方米,增长18.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33.91万平方米,增长22.1%。建筑业从业人员53.39万人,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镇投资2357.78亿元,增长33.9%;农村投资110.64亿元,增长42.5%。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86.27亿,增长27.2%;非国有投资1482.15亿元,增长39.4%,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63.09亿元,增长15.4%;民间投资1319.06亿元,增长43.1%。市区投资1956.6亿元,增长30.6%;县域投资511.82亿元,增长50.1%。
投资结构更趋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第二产业771.13亿元,增长37.8%。第三产业1670.49亿元,增长32.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1.1:30.4:68.5调整为1.1:31.2:67.7。从行业看,工业投资752.20亿元,增长40.4%,其中八大产业投资400.76亿元,增长45.6%。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70.36亿元,增长18.5%,铁路运输业增长1.62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1.2倍,餐饮业增长1.08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07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增长1.08倍。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793个,比上年增加135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32个,增加1390个。竣工项目3603个,同比增长1.23倍。“1346”项目累计投资721.86亿元,“861”项目投资765.03亿元。熔安动力首台机下线,海尔冰箱二期、格力电器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京东方六代线、大陆轮胎一期、江汽两万辆客车基地、三洋机电产业园等开工建设更加有力保证了项目的扩张。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6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39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完成了801项城建工程,建成道路708.3公里、桥梁87座,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335公里。南岗公路、疏港公路等城市出入口道路建成通车,长江西路、裕溪路、南北一号线等三座高架桥及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全面开工,合肥火车站改造、新桥国际机场建设顺利进行,畅通一环、改造二环等路桥工程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20.12亿元,增长19.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3.3亿元,增长2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92亿元,增长17.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43.4%,汽车类增长3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8%。全年新建万村千乡农村连锁店614家;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785个;举办中博会、农机展等各类会展132场。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形势逐渐好转。合肥地区进出口总额64.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6%,其中出口44.48亿美元,下降18.1%。
从出口商品类型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22.9%和26.7%。其中,橡胶轮胎、电冰箱、货运机动车辆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别下降18.2%、20.6%和50%。全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完成营业额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外派劳务人员9641人,增长13%。
招商引资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户,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8.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7亿美元,增长11%;工业实际利用外资5.86亿美元,增长34%。全年共有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注册了6家外商投资企业。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30.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03万人次,增长35.7%。全年成功创建紫蓬山森林公园、岱山湖风景区和三国新城遗址等3个国家4A级景区。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全年旅客运输量17317.21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公路15044万人,增长16.8%;铁路2101.25万人,增长15.1%;民航171.96万人,增长28.5%。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公路13665万吨,增长29%;铁路1075.93万吨,下降16.2%;民航1.31万吨,增长18.5%;水运1169.72万吨,增长10.8%。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0.31万辆,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轿车14.85万辆,增长39.6%。私人汽车保有量17.62万辆,增长41.8%,其中轿车11.42万辆,增长48.8%。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96.16亿元,增长25.2%;邮政业务收入4.09亿元,增长26.6%。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159.56万户,比上年减少6.93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08.11万户,增加39.63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41.21万户,增长50.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4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80.9亿元,增长12.4%,其中税收收入154.34亿元,增长15.2%;实现增值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21.26、67.29和18.13亿元,分别增长27.6%、17.2%和3.5%。财政支出245.86亿元,增长18.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36亿元,增长11%;教育支出30.05亿元,增长2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亿元,增长10.5%;城乡社区服务支出64.57亿元,增长2.8%。为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2305家企业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3.59亿元。
金融信贷增长较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35.31亿元,比年初增长38.2%。其中,企业存款1909.03亿元,增长45.9%;居民储蓄存款1031.81亿元,增长22.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2.53亿元,比年初增长35.9%。其中,短期贷款952.13亿元,增长24.8%;中长期贷款2454.72亿元,增长4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0.8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3亿元,增长15.9%;人寿险保费收入28.5亿元,增长4.6%。全年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4亿元,比上年下降27.7%。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7.08亿元,下降5.1%;人寿险赔款与给付6.93亿元,下降41.8%。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3所,比上年增加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35.21万人,增加5.19万人,在校博士生和研究生2.6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2所,增加4所,在校学生7.81万人。职业中学45所,在校学生6.66万人。普通中学256所,在校学生32.02万人,其中初中21.01万人,高中11.01万人。小学730所,在校学生33.42万人。幼儿园415所,在园幼儿4.58万人。全市专任教师数6.3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8万人,普通中学1.84万人,小学1.68万人。全年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惠及学生52.47万人,其中市区20.34万人,农村32.13万人。
高新产业生机勃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445亿元,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全年完成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科研项目30项;实现专利授权2304件,比上年增长95.9%。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全市产学研战略联盟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肥分院、安徽股权交易所挂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到20家。安科生物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亮点纷呈。举办“新春文化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平安合肥”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专业文艺演出,涌现出《庐韵三章》、《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一批优秀庐剧和歌舞类优秀作品。全年三县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0所,农家书屋207个;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年末全市图书馆图书藏有量371.8万册,增长20.8%。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93个(含村卫生室、科研院校和计生服务站),其中医院、卫生院2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5万张。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9215人、注册护士11951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5.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婴儿死亡率7.06‰,产妇住院分娩率99.4%,新农合参合率为97.54%。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中,我市共输送运动健儿41名,其中35人获得决赛资格。以备战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为重点,筹备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年主办和承办了合肥市第49届新年健身走活动,第二届农民篮球赛,万人长跑赛,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明日之星棋类比赛等,直接参与活动人数达17万多。圆满完成了3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任务。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1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491.43万人,比上年增加4.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8.58万人,增长2.5%;非农业人口213.7万人,增长1.8%。全年出生人口50036人,出生率10.2‰,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050人,死亡率3.3‰,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9‰,与上年持平。年末常住人口510万人,增加9万人。城镇化率6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8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12695元,增长8%,其中居住类支出增长56.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2.1%,旅游支出增长62.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增长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14元,增长0.3%。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3.4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0.3和0.53平方米。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年共83.65万人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城市低保金1.51亿元。农村低保人数1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8850.88万元。城乡13.86万人享受医疗救助。年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3.99万人、62.5万人、119.13万人、58.99万人和49.3万人。全市29.23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障范围,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100%;“515敬老工程”覆盖全部乡镇,发放五保供养金5635万元,集中供养率达40%。全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4.27亿元,增长23.8%。
十二、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全年累计完成城市绿化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倍。完成人工造林2.9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1万亩,城市绿地率达40.2%,人均公园绿地12.15平方米。“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启动行政村数604个,新增庭院绿化4.59万处,道路绿化2134公里,成片造林4712亩。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31个,烟尘控制区23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优良率86.8%;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废水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超额完成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安全生产秩序井然。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比上年下降19%;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83,比上年下降23.1%。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3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01,下降18.5%。人民群众对我市社会治安满意率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