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法规查询 » 地方法规规章 » 正文
(2010年)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农委《2010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来源: www.055110.com   日期:2015-07-08   阅读:
【发布部门】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发文字号】 合农[2010]1号
【发布日期】 2010.01.14 【实施日期】 2010.01.1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农委《2010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合农〔2010〕1号)

各县区农业主管部门,委机关处室(局)、委属事业单位:
  现将市农委《2010年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分解落实,细化措施,强力推进,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实现,努力推动全市农委系统工作再上新台阶。
  附件:2010年工作意见
二○一○年元月十四日

  附件:
2010年工作意见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2010年是“三农”工作夯实基础、奋发进取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围绕“转型调结构,增收惠民生,监管保安全,强基增后劲,改革促统筹,管理重提升”的工作主题,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着力打造全省特色优势农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计划农业总产值增长5%,粮食总产量增长1%,蔬菜瓜果总产量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农村面貌持续改变。
  一、坚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稳粮、扩菜、强畜、兴生态、重加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抓手,以大农场、家庭农庄、农业园区等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开发,鼓励和扶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生产和经营,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村、土地集中入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合作化、公司化、产业化水平,着力推动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实现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加快形成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坚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规模农业高效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建立健全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主导产业的促进机制和农业多功能的开发机制,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全市新增棉花、花生、玉米、蚕桑等经济作物10万亩;新增高效特色农业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蔬菜园艺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8%。一是科学规划调结构。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和“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原则,立足我市农业资源、区位和产业等综合优势,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以市场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合肥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构建“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和活跃的流通业”高效农业结构基本框架的要求,合理调整种养业功能区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凸显、经营集约、功能多元的现代农业体系和板块经济,促进合肥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依靠科技调结构。坚持把依靠现代科技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实现粮油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坚持以粮食“双千双增”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四大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粮油高产技术的普及化。以粮油“十百千万”示范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种子和植保”工程建设,着力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区域布局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突出抓好130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和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亩均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目标,力争新增水稻产量7万吨。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大力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坚持粮经结合、种养结合,因地制宜扩大青绿饲料、杂粮杂豆等特经产业生产发展和短平快致富项目,提高种植效益。三是优化布局调结构。坚持不懈地推进全市“35116”工程和长丰县“双二0”、肥东县“3521”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肥西县合铜路高效农业产业带、肥东县店白路设施农业产业带、沿巢湖水生蔬菜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建设力度,不断整合项目和资金,组织实施“七大发展战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蔬菜提升”战略,以蔬菜园艺“双千基地”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露地、水生、设施蔬菜发展并重,重点推进露地菜向大棚等设施蔬菜发展转变,扩大规模化设施栽培和反季节种植,实现蔬菜产业的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升蔬菜发展层次和产品品质,着力打造合肥百万亩高产高效蔬菜产业基地。“草莓南进”战略,进一步巩固以水湖镇为主体的长丰县草莓核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草莓产业向南扩展,形成长丰草莓南北连片成块发展的新格局。“苗木北上”战略,进一步巩固以三岗地区苗木花卉为核心的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向北扩展,重点围绕新桥机场和环城高速生态长廊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加速推进肥西北部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苗木花卉产业。禁烧区“减油扩菜”战略,充分利用市政府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加大禁烧区内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创新种植模式,推动“一油一稻”向“一菜一稻”种植、传统粮油生产向发展高效园艺产业转变,实现“油退菜进”,“油退林进(苗木花卉)”,多种经营。沿湖圩区“粮退渔进”战略,充分发挥沿湖乡镇地理优势,加大水资源开发,大力推进沿巢湖圩区产业结构调整,引水进圩,化害为利,连片开发,外引内联,逐步退出传统粮油生产,加快高效渔业的规模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水生蔬菜扩张”战略,进一步加快巢湖水生蔬菜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扩大巢湖流域水生蔬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打造品牌,增加效益。“节水旱作农业开发”战略,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适应性农业开发,组织推进长丰吴山南、冬瓜、马铃薯,肥西高刘大葱等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扩大“岭区”南冬瓜、大葱等旱作农业种植,努力开创岭区高效农业规模发展新路子。四是拓展功能调结构。积极开发农业功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依托近城优势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组织实施农业“退一进三”战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艺农业、科技农业和创意农业,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转变。按照“科学规划,多元投入,各具特色,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果、蔬、花、苗、林、庄”六园并进,大力发展田园经济,规划建设包河区东大圩至牛角大圩环巢湖15公里和庐阳区大杨镇至蜀山区南岗镇环北城15公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节庆经济,做优长丰草莓节、肥西苗木花卉、大圩葡萄节、撮镇荷花节等知名节庆,着力发展包河大圩、肥西紫蓬镇等一批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把观光休闲农业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致富的支撑点。五是政策支持调结构。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和放大我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激励导向作用,大力引导社会各类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推动结构调整。
  (二)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打造全省农业生产“一流基础设施、一流生产基地、一流产出水平”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调节、科学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工业与农业、内生与外引、企业与基地、产品与品牌、生产与服务五个对接,促进生产方式由农民分散种养的家庭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方向转变,农业投入由农民投入为主向种养大户和企业投入为主转变,销售经营由农民自产自销为主向合同种养转变,大力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市场联结,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互动发展,形成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商品化大基地、专业化大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新格局,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力争全年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增长2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00家、各类农业园区50家。一是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积极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三大强龙”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继续按照“政策扶持强龙、机制创新活龙、资金整合壮龙、多元投入建龙”的思路,加速农业企业的集群发展,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年销售过10亿的龙头企业和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2-3个加工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创建农产品加工年销售达200亿元的县区,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大市。按照“大、高、新、强、多”五字方针,坚持引外龙、扶强龙、培小龙、育新龙四措并举,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发展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农业企业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培育,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市场风险,着力推进一个龙头企业建一个基地,带一片农户、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乡镇,不断发展和壮大“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二是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扩面、规范、提升、扶持、创新”的原则和“发展一批、壮大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创新一批”的思路,组织实施“百社示范千社建设”行动,着力推动百社联动、万户致富和十万农民增收,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和建设。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入社500户、千户以上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着力构建“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合作型规模经营组织,努力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组织,鼓励支持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和营销等专业化合作组织,组织实施“农机统耕统收、测土配方统测统配、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三统”工程建设,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高标准和“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鼓励发展土地租赁型规模经营组织,以转包、出租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土地集约经营,扩大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社办企业、办保险、办信贷和承担国家农业项目的试验示范,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初步实现农业生产者信息能满足、土地能流转、技术能提供、作业能服务、产品能销售、资金能信贷的目标。三是在建设农业园区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按照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科技立园、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的建设思路,组织实施“百园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三个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发展载体,推进农业产业链前伸后延,有效衔接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基础先行、机制创新、一业一园、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走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规划建设以肥东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园、包河牛角大圩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和肥西三岗紫蓬山生态观光园等为重点的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力争每个乡镇打造1-2个示范带动强、特色鲜明、技术易于普及、农民易于接受的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每个县打造一个规模大、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依托县区工业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肥东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长丰双凤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蜀山种业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规划区集中集群发展。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配套功能。大力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区域性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加快以金润米业为主的粮油物流园区、以周谷堆农贸市场为主的蔬菜物流园区、以华冷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在“一村一品”块状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实施“百村亿元推进”工程建设,依托村企对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等综合载体,促进品种、技术、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积聚集合,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规模基地扩张,形成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增“一村一品”特色村50个,着力构建“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产业支撑。五是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上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进批发市场、进上海“三进工程”,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境内外促销活动。大力开展“农超对接”,主动加强与商务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我市超市多、规模大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原则,组织开展合肥市第二届农超对接活动,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进城入市,促进城乡互动。积极开拓上海市场,加强与上海安徽商会的合作和联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物理网点组织销售合肥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扩大合肥农产品上海市场份额。大力开展展会促销,积极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农交会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优质农产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展网络促销,积极搭建网络促销平台,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网上营销,加快培育无形市场,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和对接。大力开展境外促销,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不断加大农产品境内外促销力度,开拓境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六是在种业集群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作物种子和畜禽良种等科技型农业,着力提升合肥现代农业的质量、档次和水平。重点支持和扶持丰乐、隆平高科和荃银等一批农作物研、繁、加、销于一体的种子企业和温氏、长风、安泰、肥西老母鸡、立华等一批研、繁、销于一体的畜禽良种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种子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和扶持一批区域性乃至国家级种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及繁育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品开发,力促进合肥种业数量集聚增多,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争用5年左右时间,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中国种业之都”。七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创建点有龙头带动,有经营机制创新,有质量控制措施,有知名产品品牌。推进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监管制度,完善市县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重点推进肥东、肥西县级质检站建设,启动使用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特色品牌,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10个。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推进“三品”认证由生产领域向加工领域延伸,力争全年新增“三品”25个、产地15个、市级地方标准2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标准园区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八是在发展循环农业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煤、节油等节约型技术和生态立体种养技术,组织实施稻鸭共作,虾稻共生,猪(牛)-沼-菜(果)以及基塘林禽复合种养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大力推进秸秆“热解变气、过腹变奶、植菌变菜、还田变肥、加工变材、压块变煤”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业化、能源化步伐。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着力推进秸秆收集、储运、加工、利用体系和禁烧网络化管理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循环农业发展。
  (三)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入机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农田改造、地力改良、环境改善和装备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优质和环保方向转变。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复垦、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产稳产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力争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00万亩,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高产稳产。二是着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大棚生产设施规模。坚持防抗结合、综合减灾,进一步加强植保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密切与气象等部门协作联动,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和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测,增强农业生产防控生物灾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和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的整合,突出抓好农村“水、电、路、林、渠”配套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投入,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的要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开展全市农机现状普查试点工作,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和平安农机乡、村、户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责任制落实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机生产安全事故。积极实施万亩机械化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扩大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机插、机播、机收面积,力争全市农机耕作水平提高两个百分点。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提升裕隆农机大市场发展和建设水平,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按照重点抓村、落实到户、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扩大沼气建设规模,优化沼气建设结构和布局,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双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户用沼气、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力争全市新建以“一池三改”为主的户用沼气项目2000口,养殖场沼气工程10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达到100个,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成果转换,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技人员入户“百千万”行动、农业科教四大体系和“十百”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科技提升行动,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为重点,促进科技创新;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促进技术集成;以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为重点,促进技术运用。努力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组装、农机农艺结合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集成和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稳粮增效统一、用地养地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格局,不断增强科技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深入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农业投入。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我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农业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发力度。按照“项目引进上要有新定位、招商重点领域上要有新思路、引进战略投资上要有新突破、培育招商载体上要有新进展、创新招商方式上要有新拓展”的要求,继续突出外、大、高的招商重点,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引企力度,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二头在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世界和国内500强以及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招商引资引企活动,力争每个县都引进1-2家大项目、大企业。努力使更多的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大项目入驻我市。坚持“引的进、落的下、快推进、速投产”的工作方针,通过土地流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和建设,形成“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三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发展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高度加以推进。积极抓住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新机遇,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预研一批、编制一批、申报一批、引进一批、推进一批、储存一批”的项目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加大项目特别是有牵动力、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推进力度,力争一部分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一部分项目实施成功引进。继续实施重点服务扶持和保障,加大各类农业项目的整合力度,全力推进在建、续建和已批准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发展项目,国家和省支持的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突出抓好年初开工,当年见效项目的扶持和推进。要进一步细化项目落实,强化项目管理,内外并举,城乡联动,县区并进,三产互融,以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催生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力争全市对上争取和对外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个,投资超过20亿元,努力开创我市农业投入和开放型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坚持推进农民创业就业,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把农民创业就业作为基本方略,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依靠政策和科技,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两个潜力,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优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组织实施“十万农民自主创业,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辟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在实现由零散转移到批量转移、由低素质转移到高技能转移的转变上求突破。认真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农民创业环境,加快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做大一批农民创办的企业,吸纳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依托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做大做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结合起来,推动餐饮、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繁荣和兴旺。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合肥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大力提高培训工作水平。坚持突出创业培训,促进一批有资金基础、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尽快成长为小老板、大老板。坚持强化农村富于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和定点培训,着力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力争全市新增1万农民自主创业、新增5万农民转移就业。二是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坚持“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省工节本、产业化经营、产销对接、加工增值”多措并举,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家庭经营,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和绿色家园等具有生态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挖掘生态、文化潜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家庭生产和经营收入。三是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参与“订单种养”,通过原料收购保障农民生产经营增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提高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四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坚持以土地流转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组织,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积极打造拥有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扩大农民财产性收益。五是推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提高农民保障性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制度,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三、坚持推进城乡统筹,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牢固树立“全域合肥”理念,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围绕“四个集中”和六个一体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
  (一)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科学制定《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科学编制《“十二五”合肥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按照“统筹规划、分层实施、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和县区开展专项改革试点试验,着力推动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织实施土地流转“双百行动”,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全面完成市、县、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乡村调解、市县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仲裁体系建设任务。推动扩大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探索,在全市农村村(居)“三资”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城中村、近郊村和园中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试点,着力解决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产权模糊、管理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加大《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及配套实施意见的落实力度,着力推进委属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农技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等六大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加快农村基层服务区域中心站建设,着力构建以农技机构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人员培训和项目建设等工作,不断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及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乡。推动开展扩大有效抵押物试点,努力增加县域和“三农”贷款。总结推广长丰县草莓保险加信贷的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业以“信贷+保险”为基础、以财政补贴为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农户自愿、市场运作原则,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农产品为重点,积极扩大农村政策性保险范围,探索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和产业保险相结合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生产资金互助社、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资金互助合作,推进农民信用合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按照政府营造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农民建设家园投身新农村建设和系统思维、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建整并举,大力推进城中(园中村、镇中村)改造型、项目拉动型、村庄合并型、旧村完善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等七种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四种建设途径的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省市“十镇百村”和新一轮万亩土地宅基地复耕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及新农村“四五”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村庄建设各具特色,建设规模适度集中,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基本配套,管理制度率先创新,县区村户整体互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
  (四)探索建立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立足合肥实际,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责任机制、运行机制、推进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多元投入机制、联创机制和示范点管理等七大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筹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城乡统筹工作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四、坚持推进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委系统自身建设,是做好新一年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地在部门职能上抓转变、工作思路上抓创新、服务发展上抓提升、奋发有为和求真务实上抓推进,围绕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突出“抓巩固、抓提高、抓能力、抓重点、抓落实”,不断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科学发展。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牢固树立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并重统筹的思想、“全域合肥”的理念和争先创优观念,勇于在全国和全省的先进同行中寻差距、立标杆、定措施,快赶超,使“争创一流,唯旗是夺、有冠必争、克难而进、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在全系统得到大力弘扬,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业务本领,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求进的锐气、开拓创新的勇气,努力推动我市“三农”工作新发展。
  (二)加强班子建设,发挥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县农委党组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全委干部职工的集体智慧,完善班子成员分工和协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班子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突出抓好班子的理论武装、制度创新、监督管理和作风建设,着力提高班子的科学发展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到讲学习,不自满自足;讲团结,不自行其是;讲大局,不患得患失;讲廉洁,不以权谋私;讲实干,不虚以应付;讲责任,不推诿扯皮;讲创新,不因循守旧;讲正气,不混同一般,以身作则树表率,凝聚合力攻难关。全面提升委党组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驾驭力。
  (三)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强化农委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机关(局、站、所)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执法三支队伍的教育管理,推进委属事业单位干部竞争上岗和机关轮岗工作,全面提高农委系统干部的科学判断形势、把握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动执行落实等五种能力。重点加强中层干部能力建设,认真落实中层干部五个一要求,即每位中层干部挂钩一个乡(镇)、扶持一个产业、研究一个问题、指导一方工作、成为一方专家,着力促进委内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实际情况,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及要求,把握三农工作规律,不断增强执行政策、履行职能、服务基层的能力。坚持加强作风建设,组织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务实进取、团结干事、和谐共事、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不说大话、套话、空话、官话和假话,坚决纠正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思想浮躁、作风飘浮、回避矛盾和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创造性。积极开展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真情为民,情系“三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开展送政策、科技、信息、项目、服务、法律、农资下乡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为农业企业做好八项服务活动,构建服务农民、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做到让优秀干部尽快成长,让勤奋敬业干部有回报,让不争不抢的干部不吃亏,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真正把农委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能干事、作风上过的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业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支潜心科研、锐意创新、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坚持廉洁从政,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农委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力度。突出重点,强化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案件。不断完善支农项目审批和检查验收“两权分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和“三榜公示”制度,严格六项禁令,始终坚持阳光做事,干净做事,廉政节俭。切实做到担得起重任,打得开局面,扑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进一步加强农委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加大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力度,实行阳光行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工作氛围,树立农委系统良好形象,始终保持农业部门艰苦奋斗、敬业拼搏、崇尚实干的良好作风和工作状态。
  (五)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健全设置科学、目标明确、运行有效的县区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专项工作的系统化、责任化推进、执行和落实机制,强化对政策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效能监察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加强农业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切实掌握基层情况、基本数据、基本资料。进一步加强机关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实行工作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管理有程序、履责有追究、执行有成效”的工作质量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财。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活动,坚持弘扬“能共事、善谋事、敢干事、办实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团队精神,建设精细、高效、廉洁、创新、和谐机关。
  (六)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政令顺畅。坚持实干是第一基础,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基本导向。大力倡导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以实干抓落实,以落实促发展,着力杜绝履责缺位、作为不到位的现象发生,使每项工作都力求做到尽心、尽力、尽责和务实、踏实、落实。坚持善于抓住工作重点和难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多开动脑筋,多捕捉信息,多培育典型,多提出建议,多扎实工作,多培植“单打冠军”。善于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注重加强市县、机关处室的合作联动,与周边省会城市农业部门、省内地市农业部门、省农委机关和单位、市县(区)直涉农部门的交流、合作、协作工作,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各项工作举措得到更加有力有序和高效执行,促进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统筹兼顾,进一步抓好直属党委建设、市农林水工会建设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扶贫开发、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安全生产、信访稳定、文明创建、档案保密、对外宣传、计划生育、财务审计等工作,继续发扬和保持开拓创新,奋勇争先,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优良精神状态,满怀豪情投身事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满含真情服务农民,立足新起点,树立新标杆,建立新标准,赶超新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协作,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为保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尽职尽责,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 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