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发文字号】 合农[2009]173号
【发布日期】 2009.08.25 【实施日期】 2009.08.2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农业管理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合农〔2009〕173号)
各县区农委:
现将《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精神,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就加快推动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积极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依靠较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支农、信息富农”目标。
完善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光纤进村达到100%,数字电视信号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服务入户率达到80%以上,信息服务入企率达到100%。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建设,实现100%乡镇建立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并配有专兼职信息员。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农业基础数据管理体系,新农村“十镇百村” 综合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合肥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服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组建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县(区)农委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分中心,乡镇设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按“五个一”模式建立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点。在市级信息中心、县(区)信息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四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各级组织服务功能,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各环节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构建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形成区域内信息汇聚,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搭建以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以乡镇信息服务站为支点的,上联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下联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加大户、村信息点和广大农户,横向联通涉农网站群及农业服务热线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报告分析、农村价格监督监测、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网上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农业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种养经营大户、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
(三)七大服务系统建设
1、农业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合肥市农业信息基础数据按性质分为13类子数据库,主要包括: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政策法规、无公害农产品和设施栽培、“一村一品”建设、扶贫开发和农村能源、农机化建设、畜牧水产养殖和动物防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等。以农业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的采集、审核、入库,提供统计分析和报表、图表的查询功能,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2、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合肥市新农村“十镇百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到“十镇百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探索经验,树立典型。主要包括:
(1)镇村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面向“十镇百村”示范点的人口、土地、基层组织、党建等基础数据的建设和管理。
(2)镇村数据上报系统:面向“十镇百村”政府办、村委会工作人员,实现镇村综合业务办理、相关数据统计和汇总上报。
(3)“三务”公开系统:将“十镇百村”的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有效促进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上级政府和村民监督。
(4)镇村事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农业项目管理、农村帐务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代农业建设、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农村合同管理、农村档案管理等内容。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打通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各个环节间的数据通道为目标,配合滨湖新区省、市合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创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采用激光扫描识别、条形码等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多媒介平台查询处理技术,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从而完成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集成化质量全程控制,有效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在我市建立起农产品安全控制和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全程的全面即时追溯系统。
4、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
以市级为龙头,以县区为中心,以乡镇为单元,以村为支点,逐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村级服务站将随时搜集、登记、核实的土地流转信息及时上报到乡(镇)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分类整理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发布,并报县区服务中心,县区服务中心归类汇总后上报市农委在合肥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发布,实行四级网络联网互动机制。同时,逐步拓展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强化管理系统的信息搜集、登记发布、土地纠纷调解仲裁、电子档案、权证管理、咨询查询以及动态监管等功能,在全市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政务指导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等。
6、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针对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台风侵袭、干旱洪涝、作物病虫害、高温热浪、低温阴雨、霜冻、雪灾和雹灾等自然灾害,市农委、市气象局合作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农业信息共享机制,在部分乡镇设立电子显示屏,利用电视、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联合发布突发农业气象自然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以及作物适合播种期预报、关键发育期预报、收获期预报、产量预报、灌溉量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等,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指导。
7、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完善现有合肥市农村价格监督监测服务网,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出台的涉农价格政策,提供农产品、农资等价格信息。受理农民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投诉,实时反映合肥地区各种农产品的最新价格,提供各类查询功能;当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启动应急预警预测系统,系统将自动建立新的非常时期价格库。提供应急预测结果和以往的价格波动数据的对比,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辅助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托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农委总牵头,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市直各涉农部门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市信息办负责项目方案审核和监管,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监管,努力形成全市各涉农部门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政策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发挥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市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坚持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方案、统一数据管理方式的原则,实现农业、农村信息数据、网络资源共同使用,解决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投入机制
建立增加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增加投入机制。市、县(区)级财政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市属各涉农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电信、移动、广电等实力企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导作用,实现农业与实力企业的互利合作。政府的财政投入重点主要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数据库、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重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
(四)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和涉农相关部门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加快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水平,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商品流通、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有机结合,真正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高校、研究所进行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复合型实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开发信息化人才资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考核管理
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常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按照一级考核一级的原则,明确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工作考核,定期通报情况,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实施奖惩兑现,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六)宣传示范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电信服务、互联网络以及各涉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社会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吸引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