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政[2009]51号
【发布日期】 2009.06.26 【实施日期】 2009.06.2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市政公用与路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合政〔2009〕5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合政〔2008〕142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工作安排》(厅〔2009〕9号)要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7年)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加快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对于培育新型战略产业,维护社会安全安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制定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的环境和机遇
1.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显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突发公共事件处于上升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安全事件高发期。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安全事件表现出全方位、多领域、易重复的特征。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案例都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安全形势逼人。对比其他国家,要做到公共安全的有备无患,我们还缺失一个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系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公共安全产业。要使我国公共安全建设满足民生安全的需求,在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同时,必须加快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步,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支撑和保障。
2.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同时,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使我国公共安全行业呈国际化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冲击和威胁。目前,我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处于小、散、乱、低的状况。如果我们不尽快提升公共安全产业的水平和规模,不尽快占领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制高点,就难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目前,国家已将公共安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强调要加强公共安全平台建设。国家为拉动内需资金投向的很多领域与公共安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国家对公共安全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为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省市培育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把公共安全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六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之首,重点予以支持。提出要全力打造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构筑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公共安全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提出重点打造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并围绕制约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科技、资本、人才、体制机制等实施创新,促进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壮大,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共安全产业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当前,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抢抓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机遇,在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领先一步,将会迅速提升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开拓和占领国内公共安全的巨大市场,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水平。
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1.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合肥具有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35个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10000多户企业,已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个重点产业。近年来,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较快,在反恐安全、火灾安全、信息安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电力安全等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形成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公共安全产品制造企业,公共安全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2008年,全市公共安全企业100余户,从业人员数约1.5万人,实现总产值105亿元,增加值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4%。这些都为合肥加快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中西部科教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51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75家,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0家,两院院士31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9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数百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电集团38所、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公共安全产业领域拥有众多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3.拥有完善的发展平台。合肥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注重公共安全产业的平台建设,先后形成了以高新区及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为代表的园区平台,以中国科技大学火灾实验室、中电38所、43所等为代表的科技研发平台,以四创电子、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等为代表的成果转化平台等一批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科技研发的互动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安全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合肥现有的三大开发区和七个省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公共安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特别是,合肥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安全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去年公共安全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占全市64.3%,增幅48.1%,比全市高24.1个百分点。
4.拥有良好的硬件保障。合肥是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最近的省会城市,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作为建设中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7条铁路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与水运、航空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建成,极大地缩短了合肥至上海、南京、武汉的时空距离。三年多来,合肥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累计投资385.88亿元,建成道路总长527.36公里、桥梁67座,初步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道路框架。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园林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达到 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城市绿化三项指标均接近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基本形成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为支撑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引进集聚人才等各类要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拥有高效的政务环境。近年来,合肥强化“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推进效能建设,以营造合法高效的政务环境为核心,真正把合肥打造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效能建设,全市各级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合肥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及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这些都为加快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但是,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与相关行业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企业规模、数量相对偏小,缺乏行业内领军企业;二是公共安全产业的要素资源还处于条块分割、分散发展的状态,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三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还不活,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发展产业积极性尚未真正调动起来,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引导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安全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六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资源相当匮乏。
三、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紧紧抓住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公共安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引进和培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安全产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推动公共安全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安全产业领域的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保证、政策与制度供给等来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面向市场开展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能力,推动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强规划、投资、财税、人才、政策等引导,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发展前景的公共安全技术(产品),力争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生产能力建设,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公共安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原则。抓住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大调整、产品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合作,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公共安全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把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实体和产业集群。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原则。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建设一批公共安全产业聚集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公共安全产业化中,充分体现企业和市场的创新需求,以产业化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研究、开发、产业化统筹安排。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企业家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到2012年,公共安全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38%以上。在公共安全产业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公共安全产品品牌,部分产品的技术性能、工艺装备和质量水平达到同期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到2017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公共安全企业,全面建成全国重要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四、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反恐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实现产值10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实现产业300亿元。
主攻方向:北斗导航技术、应急通讯指挥与救援技术、微波技术等。
重点项目:反恐机器人、北斗卫星导航授时型接受装备、民用浮空器、新一代应急指挥装备、“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新航行系统空管S模式二次雷达、车载系留气球检测系统、无线移动图像数据自组网系统、机场场面协同监视系统等。
依托载体:以中电三十八所、四创电子、英科智控等为实施主体,以中电三十八所、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解放军炮兵学院等为研发平台。
2.信息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实现产值7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
主攻方向:量子信息工程、加密技术、身份鉴别技术、防毒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及反垃圾邮件软件、网络与通信等信息安全技术。
重点项目:实用化网络量子通信、无线移动图像数据自组网系统、反垃圾邮件网关、语音安全监控系统、公安警情信息研判分析系统、移动应用信息安全产品、音频监控信息安全产品等。
依托载体:以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四创电子、中科邦略、安徽亿智等一批企业为实施载体,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等为研发平台。
3.交通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实现产值120亿元。
主攻方向:汽车电子、卫星导航、通信雷达、光纤通讯技术、车辆电控技术、铁路智能运输调度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研发等。
重点项目:汽车安全电子产品、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发布与动态导航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非接触式疲劳驾驶实时监控装置、“一体化”交通快速救援系统、数字化大桥、智能汽车、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实时分析及服务系统、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发布与动态导航系统、高智能电子警察、复合网络型道路驾驶自动考评系统、科目三实际道路考试系统、视频辅助行车安全系统等。
依托载体:以三联交通、科力信息、邦立电子、皖通科技、富煌和利时、昌辉汽车电子等企业为实施主体,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电三十八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车辆中心等为研发平台。
4.防灾减灾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实现产值160亿元。
主攻方向:电力安全、新型防雷过电压保护材料与技术、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矿井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应急通讯指挥与救援技术、火灾探测报警应用新技术、建筑物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与技术等。
重点项目:工业场所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轨道式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微型自动扫描消防炮灭火装置、矿井先进自动化综合信息平台、汽车安全气囊、大容量高速开关装置、新一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度荷重一体化测控仪、飞机雷电火焰抑制器、隧道型紫外火焰探测器、煤炭瓦斯及城市垃圾填埋气发电厂监控管理系统、地震救援用手持式内燃破碎镐的研制、新型爆炸断路器、煤矿生产安全预警系统、煤矿安全仿真培训与事故演练系统等。
依托载体:以科大立安、工大高科、太航常青汽车安全设备公司、电力继远、安徽江河、合肥航太、三立自动化、世腾信息为实施主体,以中国科技大学火灾实验室、中国航空集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等为研发平台。
5.食品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实现产值140亿元。
主攻方向: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溯源与预警技术。
重点项目:数字化X光异物检测机、数字化广泛用途色选机、食品辐照加速器等。
依托载体:以美亚光电、中科大爱克、安美达为实施主体,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为研发平台。
6.环境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环境安全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产值2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实现产值60亿元。
主攻方向:环境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光学监测、纳米仿生感知、等离子体处置等技术。
重点项目:窑炉气体光学监测系统、大气碳黑检测系统、油污染应急处理材料及工程装备、蓝藻污染应急处理材料及工程装备、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安全检测产品、氦气高压储罐、真空箱检漏回收系统等。
依托载体:以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研究院、金星机电、霍金光电、中科智能、六方深冷、东方美捷等为实施载体,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为研发平台。
7.城市安全领域。
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实现产值110亿元。
主攻方向:智能视觉监控技术、视频分析技术、视音频辅助刑事侦查技术。
重点项目:智能视觉监控终端设备与系统、视频分析软件包、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治安内保安全信息平台、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综合平台专用设备、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预警系统、无线射频智能提款箱、汽车无线遥控防盗系统等。
依托载体:以四创电子、极光科技、博微电子、广成科技、进毅科技、继远电网、安联科技等为实施主体,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智能监控工程研究中心等为研发平台。
五、当前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
加快公共安全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不断壮大企业主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配套服务,打造区域品牌。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大力支持四创电子、科大立安、美亚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吸引产业链条的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聚集效应。进一步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发展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围绕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城市安全等七个领域,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合肥。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公共安全产业企业。
(二)规划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
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中央核心区内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建设公共安全专业技术孵化器、公共安全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安全产品展示中心和科普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加速器及工业厂房,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发挥“创新、孵化、集聚、辐射、示范”五大功能。园区围绕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集聚多方优势资源,依托现有公共安全产业优势,构建相关产业链,重点研发制造民用雷达、通信设备、IC应用系统、数字微波设备、交通安全设备、矿山安全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电力安全控制系统等。到2012年,公共安全产业园实现产值240亿元,建成公共安全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50多万平方米,经认定的公共安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部分公共安全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三)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
运用开放的管理理念,整合在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优势资源,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公共安全技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及公共安全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机构、吸引海内外公共安全领域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平台。研究院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省政府、市政府以及省创新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市创新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和在本行业知名度高的、致力于公共安全领域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组成。研究院下设应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热安全(消防)技术研究中心、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矿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视频安全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八个实体性技术研究中心。
(四)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平台。
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平台。扶持公共安全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平台资源库,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业的专业数据库、公共安全产业专业设备仪器共享网络、专业人才信息库、投融资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专业技术报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业各领域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公共安全产业研发过程中所需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仪器设备、专业人才等资源信息的共享,为企业、高校提供产品、成果、专利技术的展示交易、投融资服务和重大安全隐患监测、预警的技术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建立省市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根据规划确立的目标和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责任,确保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公共安全产业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省市共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的资源及服务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探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新机制,支持公共安全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培育若干具备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联盟实体。积极探索技术投资、入股、联合协作等。积极推动公共安全企业股权多元化,选择部分公共安全企业开展期权激励试点,以期权作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激励。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行权获取现金或运用行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
(三)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合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优势,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球,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标志性的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凡属于公共安全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前期费用予以补助。投资总额过亿元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公共安全产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公共安全产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安全产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四)完善扶持政策。认真梳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不断加以补充完善,抓紧出台促进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对扶持的企业,不分所有制以及隶属关系,凡在合肥区域内注册并纳税的公共安全产业企业,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设立“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资金使用,主要采用无偿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对园区建设、重大产业和科技专项、产业化服务等项目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研究与开发、产业化、技术改造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公共安全企业按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贴。
(五)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为主、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的公共安全产业投融资体制。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融资开辟更多的“绿色金融通道”。大力推进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体系,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试点,努力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完善产权和股权交易平台,促进公共安全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开展面向全市公共安全企业的产权交易业务和股权托管业务,为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并购及创业投资退出拓宽渠道。推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信、保、贷”联动业务,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机制。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探索信用融资、合同融资、项目融资、结构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六)构筑人才高地。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根据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急需人才。继续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的互聘互兼,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吸引国内外专家。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等有效途径。建立对高级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
(七)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为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安全产业领域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信息网络系统,为社会提供全面、及时、透明的信息服务。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及时发布各项应急信息。加快组建公共安全产业行业协会,积极承办公共安全专业展会,建设公共安全科普基地,扩大公共安全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各级各部门要改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指导、人才服务、融资、营销辅导、项目申报、上市指导等服务。
附件:1.合肥公共安全产业重点支撑单位(略)
2.合肥公共安全产业重点项目(第一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