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政府 【发文字号】 合办[2009]20号
【发布日期】 2009.04.13 【实施日期】 2009.04.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合肥市工会2009年-2012年发展纲要》的通知
(合办〔2009〕20号)
各县、区委,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省部属驻肥有关单位党组(党委、党工委):
《合肥市工会2009年-2012年发展纲要》已经市委常委会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
2009年4月13日
合肥市工会2009年-2012年发展纲要
2009年-2012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工会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制定工会四年发展纲要,对进一步把握工作全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市职工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做出新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2004年-2008年),在市委和上级工会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工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和“工业立市”的伟大实践,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富有成效,为合肥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五年来,全市职工共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16000多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2400多项,技术开发300多项,技术咨询4000多项,技术革新近8000项,技术培训400期、近20000人次,实现技贸合同成交额1.2亿元。积极开展重点工程“五比五赛”和十大首席员工、标杆班组以及职工“绝技、绝活”等技能大赛活动。积极开展“工人先锋号”和“节能减排,我为合肥作贡献”等职工创新、竞赛活动,涌现了被誉为“时代先锋”徐辉等一批全国和省市劳模。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了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稳步、顺利推进。
2、职工入会和工会组建取得明显进展。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的工作方针,通过集中建会月、督查、奖惩等措施对每年的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任务层层分解,重点抓改制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至2008年,全市工会会员从2003年的33.7万人增加到55.6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11.6万人,工会组织从2003年的2400家发展到4200家,涵盖企业数11000余家。已建会企业的职工入会率在95%以上,成功实现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等国际连锁巨头在肥门店全部建会和在肥世界五百强企业90%建会的目标。依照“组织建全、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要求,我市有3家单位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家单位被省总工会评为省模范职工之家和省模范职工小家。
3、职工维权和民主管理得以稳步推进。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市各级工会努力工作,职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市、县(区)全部建立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建立“12351”职工维权热线联动督办机制;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市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团,免费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2000多人次;与市中级法院建立劳动争议司法处理快速通道。努力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配合市人大颁布施行了《合肥市职工民主管理条例》,有560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其中4900家非公企业开展了职工民主管理工作;3500家企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职工30.2万人,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1600份;46家单位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20家单位试点借鉴ISO9000标准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质量体系。
4、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五年来,共送温暖慰问救济困难职工16余万人次,发放送温暖款物5000余万元;助学困难职工子女3000余名,发放助学金共计280余万元;救助大、重病职工1700人次,共发放救助款220万元;3万多职工参与职工医疗互助互济活动,近千名患病职工得到救济;发放困难职工“就医优惠卡”200多份,为700多名单亲特困女职工赠送平安防癌保险。创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健全送温暖帮扶长效机制,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工会三级帮扶网络。创办曙光职业介绍中心,举办50余场下岗职工专场招聘会,累计为下岗职工提供工作岗位3万多个,培训下职工近万人。
5、工会自身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和“四型”(学习研究型、求真务实型、专业技能型、思考创新型)职工培养,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干部考评交流机制,共培训工会干部3000余人次,推动了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理顺工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产业(行业)工会建设,每年围绕工会重点工作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创新工会经费收缴方式,率先在全省建立税务代收与财政划拨相结合的工会经费收缴机制,努力盘活工会资产,新建职工活动、办公场所20000多平方米。
五年来,市总工会先后荣获全国工会财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连续五年获全省工会目标责任制考核特等奖,多项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总工会表彰,2008年市总工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评为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模范帮扶中心”。
二、发展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总十五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工会十五大祝词中,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领导,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更多地交给工会组织去办,不断扩大工会组织社会影响,为工会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中央领导的讲话为工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动力;“工业立市”战略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为工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时期工会工作理论的创新和中国工会十五大、省工会十二大目标任务的确立,为我市工会事业明确了奋斗方向。
今后四年,我市工会事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人数大量增加,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呈现,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还较为突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当前金融危机给工会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广大工会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联系职工群众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在市委和省总工会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落实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广大职工为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本思路:组织起来促发展,切实维权讲服务,突出重点办实事,体现特色创品牌。
总体目标:在全国工会系统创一流,在全省工会系统争第一,努力打造活力工会、实力工会、魅力工会。
主要任务:
1、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有新彰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任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激发职工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四年内,开展各类职工创新项目30000项,实现技贸合同成交额2亿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逐步建立起以班组为基础、企业为依托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载体,四年内,推出1000个创新班组,培养1000名金牌工人和技术能手、创新能手,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深入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资源、能源节约,四年内,推出1000项职工节能减排创新成果,推进“生态合肥”建设;在工业立市、大建设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掀起劳动竞赛热潮,四年内,推出不同层面的劳动竞赛先进单位1000个、先进个人1000名,为工业立市、大建设增添动力;大力弘扬劳模时代精神,四年内,培养各级劳动模范100名,把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同劳动模范的先进性引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与创造活力,用工人阶级先进模范行为引领带动全社会。
2、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有新突破。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会”的要求,四年内,实现符合条件的单位100%建会,单位职工100%入会的“双百”目标。努力推动“世界五百强”在肥企业全部建会,大力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着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建会率。积极开展争创省先进示范和十佳县区工会活动,推出一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四年内,全市工会三星级职工之家达80%以上、四星级职工之家达60%以上、五星级职工之家达30%以上。各县区、开发区要根据不同特点建立1个以上行业工会联合会。积极做好上级工会派员帮助和指导基层组建工会试点工作,2009年先行试点、2010年重点推进,2012年基本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基层建会特派员队伍。
3、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新发展。加强源头参与,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抓手积极构建和谐企业。配合市委、市政府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意见,争取2010年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合肥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落实工作机制,完善市、县(区)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人大执法检查、政协视察、政府劳动监察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联动机制。细化工作步骤,四年内,市、县(区)两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基本实现基础广泛、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协调有效的目标;乡镇(街道)及社区三方协商机制全部建立。市、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三级工会法律援助体系逐步完善、作用更加明显。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健全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推动企业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建制率达100%,其中80%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逐步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工会维权机制,推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职责,职工劳动经济、劳动安全卫生等重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权益维护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四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职代会建制率达到100%,已建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建制率达85%;实现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制度全覆盖,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对厂务公开满意度达到80%以上;70%以上的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4、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新提高。在职工中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职工。进一步完善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体系,加强政策保障、拓宽职业教育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四年内,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培训技术职工40000人。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四年内,“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覆盖面达到80%以上,“文明职工”活动面达到80%以上,“文明班组(岗位)”创建率达到90%以上,窗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率达到100%。建立500个“职工书屋”,100个“职工书屋”示范点。成立合肥市职工文体协会,把职工文化艺术节和职工运动会打造成合肥职工文化建设的亮丽品牌。
5、为困难职工服务有新成效。争取市委支持和政府投入,利用新建场地扩大规模,加强帮扶中心软硬件建设。加强县、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站,建立健全三级帮扶网络。加强困难职工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市困难职工信息资料动态化管理、三级共享和网络化联动帮扶,努力把合肥市职工帮扶中心打造成全省第一、全国知名的帮扶品牌。做响市总工会“曙光职介”品牌,落实全市工会再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协调、筹划,开展职工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推动职工自主创业。四年内,力争培训10000名下岗职工,帮助10000名下岗职工介绍职业,帮助100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新建、扶持15个工会促进再就业示范基地及“1+1群”再就业经济实体。
6、工会自身能力有新加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四年内,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和积极分子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工会专兼职干部培训率达到100%。推进工会系统信息网络化、机关办公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市、县(区)统一的工会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网络。工会宣传和调研成果丰硕,形成一批指导实践、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理论。加快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开发,四年内,力争新建职工文体活动、培训场所30000平方米,积极推进工会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四、主要保障措施
1、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形式,丰富载体,着力抓“四技”,即:“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创“四新”,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合肥创建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为推动,设立职工技术创新奖,建立职工创新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目标,分层次,分门类组织开展职工技术比武活动,为合肥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职工队伍支撑。
2、积极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活动。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础,以班组为主要载体,引导广大职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组织职工参与工艺设备改进、发展循环经济等节能减排活动,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3、广泛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建立健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向各行各业延伸,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制定出台《“工人先锋号”评比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劳动贡献与物质利益、社会荣誉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促进“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健康、持续、深入发展。
4、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建会和农民工入会工作。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重点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民工集中企业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党工共建”的要求,制定计划、分解任务,突破企业建会和职工入会难点。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特点的入会方式和会籍管理方式,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5、扎实推进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及开发区(工业园)工会建设。加大对县、区工会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区工会实力。加强开发区(工业园)的工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一套符合开发区(工业园)特点、适应工作实际需要的工会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和村、社区工会基本建设。
6、扎实推进星级“职工之家”建设。贯彻落实市总工会《关于开展星级职工之家建设活动的意见(试行)》,建立“会员评家”机制,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建家形式和内容。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创建“星级职工之家”活动,市总工会每两年评选一批合肥市四星、五星级职工之家,积极向省总工会、全国总工会推荐省和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树立一批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的标杆单位。
7、扎实开展劳模评选和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合肥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做好全国、全省劳模推选上报和每三年一度的市劳模评选表彰工作,适时开展“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大建设”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创新理念、拓展形式,加强新时期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劳模管理服务长效机制,落实好全国、省、市三级劳模的“三金”发放,坚持开展特困劳模结对子帮扶活动。加强市劳模协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劳模信息、帮扶、体检、学习、宣传等制度。开展多种形式“弘扬劳模精神,展现劳模风采”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8、大力做好职工维权工作。以“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为抓手,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制定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抓宣传、抓培训、抓试点,将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工作重点;通过“要约行动月”开展行业企业和县以下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企业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和共决机制。积极促进“五险一金”制度在企业落实。帮助清欠职工工资,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推动企业改善劳动条件,优化劳动环境,维护职工身体健康。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加大对困难职工援讼力度,加强市职工法律援助志愿团的建设和管理,完善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快速解决通道”。完善市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三级工会法律援助体系。
9、大力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健全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手段、拓宽帮扶内容,不断提高生活救济、医疗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职业介绍和培训等窗口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活动,“送温暖”活动由节日慰问向与日常帮扶并重转变,力争实现向特困职工全覆盖;“金秋助学”活动由一次性助学向全程助学转变,力争实现向困难职工子女全覆盖。深化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形式和内容,切实增强帮扶救助效果。
10、大力做好职工医疗互助互济工作。制定措施、规范运作、加强宣传,逐步向全市企事业拓展,积极动员广大职工广泛参与,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到医疗互助互济活动带来的实惠。要积极拓展在职职工互助保险参保面,力争做到应保尽保,为广大职工筑起一道“生命安全线”。
11、大力加强产业工会工作。认真贯彻全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产业工会工作的意见”,发挥产业工会熟悉产业、贴近企业和联系职工的优势,努力构建“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关系顺畅”的产业工会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产业工会职责,提高产业工会能力。
12、大力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会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认真落实基层工会主席同级副职待遇,制定《合肥市工会干部四年培训规划》,依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办工会干部高级培训班,在市职工大学建立市工会干部培训基地,落实新任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工会专兼职干部培训率达到100%。四年内对全市基层工会干部轮训一遍,推行工会干部上岗资格证制度。
13、大力发挥工会组织在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强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大决策,积极落实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的意见》,实施工会干部联系企业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市职工中广泛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主题活动,把广大职工引导到促发展、保增长主战场上来;积极实施工资待遇“共同约定”行动,动员百万职工自觉奉献,主动与企业共渡时艰,充分发扬工人阶级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保企业、保发展、保增长的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