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财政局 【发文字号】 合财农[2009]62号
【发布日期】 2009.03.26 【实施日期】 2009.03.2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财政综合规定
合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09年合肥市农业财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合财农[2009]62号)
各县(区)财政局、市直农口各部门:
现将《2009年合肥市农业财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9年合肥市农业财政工作要点
2009年,合肥市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2009年1号文件及中央、省、市农村和财政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以改革为统揽,以保增长为第一要务,以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主线,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为着力点,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深化改革,创新支农资金投入体制和机制
一是大力整合支农资金,着力发挥资金的积聚作用。完善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和机制,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农村基础设施、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将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治理等支农项目资金结合使用,向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集中投入,增强财政支农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资金整合效益。县区要按照“遵循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
二是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着力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支农投入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按照“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落实支农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投入。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示范作用,广泛拉动社会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开展财政贴息、信用担保、农业保险,建立农业灾害应急机制,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建设安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引导金融资本向农业投入。
二、完善制度,努力构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农口部门加快编制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扶贫开发等新一轮发展规划,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将规划作为制订财政激励政策的总纲,合理地制定蔬菜业、畜牧业、特色水产养殖、林木花卉、农业产业化、农机购置补助、合作组织等财政扶持政策,使政策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要根据市政府2008年出台的《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精神,会同市农口部门制定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改革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整合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窗口受理、部门验收、财政审核、结果公示、按期兑现”的原则,明确申报条件、资料要求、申报程序、实施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性、有效性,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为契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政策要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对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方向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支持环节和支持方向进行调整,重点扶持一批对我市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2、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要在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上下功夫
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围绕主导产业,认真抓好粮油、蔬果、畜禽等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百头奶牛、千亩龙虾、万亩蔬菜园艺、十万头生猪、百万只家禽和百万亩高效优质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是蔬菜业发展要从量变到“质”变。本着“设施和露地并举、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示范区为引导,提高土地规模,积极推广新技术,增加蔬菜产量,着力提高单产和质量。制定出台无公害蔬菜、露地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奖补办法以及伏缺菜、种苗企业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基地和品牌建设,使我市蔬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力争3年实现蔬菜总量翻一番的目标,保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保障和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二是养殖业重点在规模化标准化上突破。根据市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意见》,关键在于质量提高和良种培育。重点支持良种猪的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加大生猪产业化推进力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政策性补贴及保险,使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继续推进家禽产业化工程,提高家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保持我市禽业全省第一地位。
三是奶牛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利用我市被列为安徽省奶牛业发展的核心区的有利时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标准化和生态性发展为根本前提,以长丰县、肥东县为我市奶牛业发展核心区,以肥西县、城区远郊为补充,加大招商引牛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奶源基地建设。
四是龙虾等特色水产业发展要有新起色。根据市政府加快龙虾产业发展意见,进一步加大对龙虾繁育基地、龙虾养殖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升我市龙虾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龙虾产业对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合肥龙虾产业经济圈的辐射功能,并以此带动鳜鱼、黄鳝等其他水产特色养殖的发展。
五是苗木和林业发展要提升档次和水平。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扶持一批牵动性强苗木产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自我发展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结合,建设好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办好全国性的苗木交易大会,把我市苗木产业着力打造成为精品产业。此外,抓好生态长廊建设,将沿环绕合肥城市周边的外环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建设总长度为100公里、宽度各为50-200米的大规模、宽厚度的合肥外环森林长廊。
3、农业科技投入要在科技如何为现代农业服务上下功夫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支持由“合肥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家讲师团”向农民直接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常年性地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使更多的农民具有科技致富能力。组织蔬菜种植大户及有关人员赴山东寿光、安徽和县学习先进地区的蔬菜种植技术,开阔视野,提高种植水平。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引导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入驻基地现场指导,切实提高我市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农技培训推广新机制。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在规范运作和提升档次上下功夫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为契机,通过出台相关财政政策,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为合作内容,运作规范、利益共享,与农户紧密联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是重中之重。
5、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上下功夫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不容忽视。今年,我们要会同市农委、质监局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多做努力:一是建成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和可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投入品使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二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辨别伪劣、低质农产品的能力。支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认真搞好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四是把发展农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推广运用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生产技术。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规范化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
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市、县区财政要预算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流转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发布,以及市、县区、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培训和仲裁机构建设等。从2009年起,对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夯实基础,支持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住中央和省重点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契机,支持重点水利设施、防汛抗旱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和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支持包括灌区末级渠系在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恢复与更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农村饮水安全民生工程为突破口,紧紧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建成的饮水工程明晰产权,实现建管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农村水利奖励补助制度,支持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和用水者协会的发展,解决贴近农民需求的基层水利问题。
新型农民培训: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从业、择业、创业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实施,实行台账制、公示制、报告制、检查验收制和管培分离,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农村沼气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乡村沼气网点和养殖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沼气建设与养殖、种植业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四、保证重点,新农村试点示范工程要打好政策“组合拳”
发挥省会经济圈的特殊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将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推向新阶段。依托省会优势,把握城中、城郊、远郊农村的梯次结构,坚持走城郊型、产业型、生态型、社区型新农村建设路子。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示范乡镇、行政村为项目实施单位,采取项目招投标制,对基础好、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项目,集中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在资金整合上,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新“亮点”。要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选择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牵动性大、农民最关心的项目重点扶持和引导,发挥资金整合的积聚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到整村甚至几个村连片推进,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双赢”。
五、苦炼内功,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精细化管理
1、支农资金问责制度要经常化。采取资金报账制、项目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等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不定期资金审计制度和严格的支农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2、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统计信息化要制度化。为加强涉农基础信息工作,保障财政涉农投入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防止出现各级财政资金交叉重复投入现象,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统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县区要认真、及时上报本地涉农投入数据,各级财政涉农部门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涉农投入统计数据完整准确。
3、绩效考评制度要全面化。根据《合肥市市本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按照“相关、重要、简便”的原则,选择一些涉及面广、支农政策强的支农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考评,分析我市支农资金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使用好支农资金提供依据。
4、项目库建设要规范化。在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明确产业阶段性发展目标,突出行业和县区扶持重点。在市、县两级财政和农口部门分别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实行统一建库、信息共享、重点优选、动态管理,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服务大局,加强农业财政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财政支农队伍能力建设。以“能力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市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贯彻落实到财政支农工作中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的理论决策水平。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不断拓宽广大农财干部的知识面和工作视野,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参谋与服务能力、监督与管理能力、基础管理和应急工作能力,提高财政支农队伍的依法理财和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依托市农研会,围绕目前“三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力开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效果调查研究。针对财政支农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有分析、有判断、有见地、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提高支农决策水平。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我市财政支农工作,特别是围绕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关心的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进行重点宣传,扩大政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