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发布日期】 2009.03.18
【实施日期】 2009.03.1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09年03月18日)
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2008年生产总值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
1664.84
17.2
第一产业
105.20
7.3
第二产业
834.92
21.7
工 业
654.92
22.7
建筑业
180.00
17.2
第三产业
724.72
13.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1.57
12.2
批发和零售业
136.48
16.9
住宿和餐饮业
36.81
22.1
金融业
79.51
14.0
房地产业
68.84
4.6
其他服务业
321.51
12.7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八大类消费及服务价格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的价格分别上涨14.9%、6.8%、3.7%、3.6%、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与通信类、衣着类的价格分别下降0.3%、1.1%和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涨幅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
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6.4
其中:食品
114.9
烟酒及用品
106.8
衣着
96.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6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3.7
交通与通信
98.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7
居住
103.6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9万人,超额完成1.9万人。年末城市登记失业率4.1%。
二、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粮食、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27.66、12.03、2.03、4.51和1.54万公顷,其中油料、棉花和瓜果比上年扩大10.2%、14.3%与5.1%。粮食和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86.63和1.87万吨,增产7.8%和12.8%;油料产量31.39万吨,增产22.8%。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5.17万头,增长30.9%;全年生猪出栏208.81万头,增长17.2%。全年肉类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33.91万吨,增产11.5%,其中猪肉产量17万吨,增产12.3%。水产品产量10.97万吨,增产11%;蛋类产量11.76 万吨,增产12.7%;奶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记录,达4.31万吨,增产15.8%。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86.63
7.8
油料
31.39
22.8
油菜籽
24.69
16.0
棉花
1.87
12.8
蔬菜
92.02
-2.0
瓜果
32.21
0.8
肉类
33.91
11.5
奶类
4.31
15.8
蛋类
11.76
12.7
水产品
10.97
11.0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省、市级示范村扩大到15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新增12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机作业面积62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3万千瓦,增长7.2%。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2.59万台,增长6.5%;农用运输车1.12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9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89万吨,下降1.6%。农村用电量4.26亿千瓦时,增长0.7%。有效灌溉面积保持上年水平,达到245.36千公顷。
全年136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6.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3%。其中,轻工业225.31亿元,增长29%;重工业380.98亿元,增长24.7%。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76.02亿元,增长21.1%;集体企业6.03亿元,增长19.3%;股份合作企业3.16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312.57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203.1亿元,增长20.8%;其它企业5.4亿元,增长30.8%。八大重点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主要工业产品中,生铁、粗钢、钢材等原材料类产品增长10%以上,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增长均超过20%,分别为22.8%、30%和25%,挖掘机产量增长达41.6%。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卷烟
亿支
283.58
3.0
农用化肥(折纯)
万吨
21.92
-1.7
轮胎外胎
万条
1219.31
-15.1
塑料制品
万吨
50.12
-1.6
生铁
万吨
129.95
10.9
粗钢
万吨
182.78
15.4
钢材
万吨
180.19
13.2
汽车
万辆
25.38
-1.9
叉车
万台
3.78
2.0
挖掘机
万台
1.15
41.6
家用洗衣机
万台
676.80
22.8
家用电冰箱
万台
895.61
30.0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09.94
25.0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12.35
-10.5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60.59
1.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28.6亿元,增长30.9%;利税总额131.1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1.89%,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6%;资本保值增值率125.38%;成本费用利润率3.57%;全员劳动生产率27.14万元/人;工业产品产销率95.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7.2%。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713 个,完成总产值84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446.07亿元,增长33.4%。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8.33万元,增长13.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82.74万平方米,增长31.4%,其中新开工面积3169.95万平方米,增长10.6%。房屋竣工面积2239.87万平方米,增长5.8%,其中住宅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39.79万平方米,增长3.6%。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城镇投资1760.98亿元,增长42.2%;农村投资77.66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57.3%;第二产业投资559.52亿元,增长61.3%,其中工业投资535.78亿元,增长59.9%;第三产业投资1258.32亿元,增长32.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65.47亿元,增长46.9%,增幅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39.55亿元,增长48.1%,占房地产投资的77.7%。商品房施工面积3814.93万平方米,增长21.4%,销售面积92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3.01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积86.33万平方米,下降14.3%,其中住宅50.39万平方米,下降11.9%。
全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3434个,比上年增加17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42个,增加111个。“1346”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43.35亿元;“861”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121”项目完成投资112.65亿元。京东方六代线、熔安动力、合肥电厂6# 机组等一批超20亿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的冰洗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建成投产。
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28.87亿元,增长36.6%。其中,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投资199.82亿元,增长34.1%;城市绿化投资1.78亿元,增长1.47倍;其他公用事业投资27.27亿元,增长53.3%。全年新建、续建项目323个,其中新建、续建路桥工程153个,已完成53个。路桥建设向城市核心区拓展,宿州路北延、二环北路、长江路综合改造完工,长江东大街、清溪东路即将竣工通车,主城区骨架路网由“十字型”转为“井字型”。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合宁高铁正式运营,合蚌高铁及铁路南站搬迁建设启动,105公里的外环高速全线贯通,“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公路里程到达数8262公里。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261.72公里。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512.52亿元,增长24.9%,加快2.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74.99亿元,增长29.4%,加快7.7个百分点;其它行业0.85亿元,增长16.1%。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516.18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2.18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4.2%,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9.9个百分点。
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2.78亿美元,增长17%。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20.93亿美元,增长2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30.5%。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0户,合同外资额7.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8.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4.4%。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37亿美元。
全年旅游总收入132.46亿元,增长32.1%,接待国内外游客1355.53万人次,增长29.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6.84亿元,增长32.8%,接待国内游客1340.77万人次,增长29.3%;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增长30.7%,接待入境游客14.76万人次,增长36.5%。旅游星级宾馆41个。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旅客运输量10844.27万人,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公路8885万人,增长15%;铁路1825.5万人,增长27.1%;民航133.77万人,增长15.6%。货物运输量9536.07万吨,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公路7195万吨,增长23.9%;铁路1283.86 万吨,增长5.3%;民航1.77万吨,增长16.8%;水运1055.44万吨,增长4.4%。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84.18亿人公里,增长16.7%;公路货运周转量73.70亿吨公里,增长29.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3.09万辆,比上年增长 18.5%,其中轿车10.63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2.42万辆,增长30.9%,其中轿车7.67万辆。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6.49万户,比上年增长0.1%。其中,普通电话126.40万户,增长3.1%,小灵通、公用电话分别为22.65和17.44万户,分别下降9.2%和6.6%。移动电话用户268.48万户,增长22.4%。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用户数43.75万户,增长59%。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76.78亿元,增长21.2%;邮政业务收入3.23亿元,增长1.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财政收入30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94亿元,增长57.8%,增幅比上年提高29.4个百分点。实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6.66、57.4、16.37和3.48亿元,分别增长10%、46.1%、57.5%和27.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6.78亿元,增长56.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4亿元,增长26.2%;教育支出24.81亿元,增长34.2%;科学技术支出4.81亿元,增长111.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84亿元,增长32.6%;医疗卫生支出7.55亿元,增长78.2%;环境保护支出4.77亿元,增长146.58%;城乡社区服务支出62.84亿元,增长111.83%。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2.83亿元,增长26.7%;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323.41亿元,增长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短期贷款782.94亿元,增长14.2%;中长期贷款1773.33亿元,增长31.7%。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财产险10.64亿元,增长8.9%;人寿险27.24亿元,增长21.4%。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其中,财产险7.46亿元,增长37.6%;人寿险11.91亿元,增长75.4%。
七、教育和科技
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2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30.02万人,增加434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8所,比上年增加7所;在校学生8.15万人,增加3020人。职业中学47所,在校学生7.66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学生30.8万人,其中初中20.16万人,高中10.64万人。小学816所,在校学生34.9万人。幼儿园249所,在园幼儿6.13万人。全年各类研究机构和高校招博士生、硕士研究生1288和8820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59和2052人。全市专任教师数6.1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6万人,普通中学1.75万人,小学1.67万人。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5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501家,新增61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科研项目40项。建设创新型试点企业76家,新增16家;建设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企业示范18家;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14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0家。全年专利授权量1176件,比上年增加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2件。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实现提档升级,展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典型性、引导性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参展项目达3467项,参会人数超过12万人次,签约项目62个,签约总额480.4亿元。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举办首届舞动合肥舞蹈大赛等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6次。组织“绿都之春”新年音乐会、“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CCTV迎奥运走进合肥、三河水文化节等演出活动,全年完成各类专业文艺演出441场。创作剧本7个,涌现出《李清照》、《村长娘子》等一批庐剧优秀作品。国家级合肥“动漫产业基地”落户合肥。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举办广告节、家博会等各类会展120场。深入三县农村和大建设工地,为农民和大建设者放映电影3134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92个村2628户广播电视覆盖任务。完成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年底全市图书馆图书藏有量307.82万册,比上年增长9.8%。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2.2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2万张,比上年增长20%;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256人、注册护士9825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82和1958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6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8人。
精心组织合肥市第九届运动会,共设比赛项目三大类42个大项、636个小项,70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赛,成为历届市运会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组团参赛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夺得31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一。积极承办2008年跳水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华东八城市摔跤比赛等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开展了24项市级以上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各级各类群众健身活动达1000多项次,直接参加活动人次近100万。体育彩票全年销量达2.14亿元。
九、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486.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83万人,增长1.6%。其中,市区人口203.49万人,增长2.6%;非农业人口210万人,增长3.1%。户籍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3.7‰,自然增长率6.9‰,比上年下降2.3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501万人,增长2%,城镇化率达到62.4%。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1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增长1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2.99:1缩小为2008年的2.9: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52元,增长18.3%,恩格尔系数为39.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705元,增长17.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603元,增长18.3%。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7平方米。
全年共有58.28万户次、118.48万人次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城市低保金1.69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低保提标扩面,保障人数10.24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5877.53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改革力度加大,22.88万人次享受城乡医疗救助金2194.2万元。
截止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9万人,比上年增加13.76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2.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8.01万人,比上年增加10.2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4.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4.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03万人。全市敬老院119所,集中供养率达30%,比上年翻一番。全年福利彩票累计发行3.45亿元,销量居全省第一。
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比上年下降2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38,比上年下降15%。
全年新增公园23个,新建各类园林绿地13357亩。全市已建成3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71.8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6.7%。建成烟尘控制区23个,面积203.1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0.7%。全年有29天空气质量级别Ⅰ级(优),232天空气质量级别Ⅱ级(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1天,优良率71.3%,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达标率超过9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