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参考》(2000年第2辑,总第7辑)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第47号】刘某均、王某凯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案-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如何具体界定
二、主要问题
刘某均等四被告人(单位)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还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对于刘某均、胡某明、技术服务部和王某凯的行为是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还是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存在较大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刘某均等人的行为应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理由是:
(一)刘某均等人生产、销售的主拱钢管,实际上是一种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不合格产品。刘某均等人明知主拱钢管不合格,为了牟取利益,共谋作假,骗取了主拱钢管焊接质量合格的检测报告,将不合格的主拱钢管销售给川东南经理部,这种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进行生产、销售的行为,完全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
(二)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即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大桥主拱钢管显然不属于上述产品,对刘某均等人的行为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不符合立法本意。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刘某均等人的行为,应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
三、裁判理由
从犯罪构成来看,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行为。两罪在犯罪构成上有以下相同和不同之处:
1.主观上均为故意,但故意的内容不同。在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中,要求行为人即生产者、销售者明知其所生产、销售的产品是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且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只要求行为人明知所生产、销售的产品是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在本案中,刘某均等人在承揽虹桥主拱钢管加工、供货业务中,明知钢管构件专用于虹桥主体部分,涉及行人生命、财产安全,却不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工生产;明知主拱钢管没有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却销往需方;在得知产品质量不合格时,竞串通起来弄虚作假,使产品用于虹桥主体,给虹桥工程留下严重质量隐患,所以,刘某均等人在主观上的犯罪故意是显而易见的,具备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2.犯罪对象虽然都是伪劣产品,但从刑法的意义上讲两者却有所不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伪劣产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则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列举了三种犯罪对象,显然没有穷尽,实际上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虑,也不可能将犯罪对象都一一列举出来,所以该条文规定了“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囊括该罪的犯罪对象。被告人刘某均、胡某明、王某凯和被告单位技术服务部生产、销售的大桥主拱钢管,并不是普通的产品,而是用于虹桥主体,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其不符合特定的安全标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应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客观上均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但定罪的标准和依据不同: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韵产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有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行为,而且还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则不要求造成严重后果,只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就可以构成犯罪;如果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应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本案中,虹桥垮塌事故致使40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0余万元,无疑已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被告人刘某均、胡某明、王某凯和被告单位技术服务部的行为,完全符合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