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参考》(2018.1 总第110辑)【指导案例-毒品案犯罪案件专题】
[第1193号]圣某1·阿美·强走私毒品案-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零口供”走私毒品案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一、主要问题
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零口供”的走私毒品案件?
二、裁判理由
毒品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到到案后常提出自己对毒品不知情、被他人蒙骗的辩解,司法人员在无法利用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相关证人证言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被告人实施的客观行为推定其主观故意,准确认定其主观明知,就十分重要。本案是一起被告人以定制电子产品为名,利用制造商转寄毒品方式走私毒品的案件。被告人归案后“零口供”,始终作无罪辫解,其辩护人亦提出无罪护意见。法院依据査证属实的间接证据,最终认定了被告人主观上明知是毒品而伙同他人将毒品走私进人我国境内的事实。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本案证据体系的特点
第一,缺少能够直接认定被告人圣某1・阿美·强(以下简称圣某1)伙同 James 走私毒品的直接证据。本案中,从巴西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巴西)发货的上家包括 James 在内均未归案,圣某1归案后始终辦解系受朋友 AKM 之托代为收取包裹, 主观上不知道是毒品,更没有参与走私毒品。证人张某在案发之前对 James 以邮寄样品为名走私毒品的事实也不知情。两名证人即快递员证实圣某1以本案的同一收件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收取了若干个包裹,但两名证人对包裹的内容不知情。因此,能够直接证明圣某1伙同 James 走私毒品的直接证据既无圣某1的有罪供述, 又无知悉走私品经过的证人证言及上下家的证言等直接证据。
第二,间接证据较多。包括:(1)证实被告人圣某1与证人张某电话联系转 特定包裹以及包裏中像书一样的物品的证据。有手机通话记录、手机短信、顺丰快递邮寄单、汇款凭证等证据。(2)圣某1在收取包裹后被抓获,并当场查获了特定包裹。(3)在圣某1住处搜查到的笔记本电脑内查获查询本案快递单号的上网记录, 查询单号为 204019215245 邮件的记录在 2013 年 2 月 21 日有 10 次,22 日有 3 次。
査询过单号为 CP298700481BR 邮件的记录有 2013 年 2 月 17 日 21 时 01 分 1 次、18 日 10 时 25 分1 次。在圣某1住处搜査到的硬面笔记本内有圣某1自己书写的友诚科技公司的名称、张某联系地址和电话。(4)圣某1的号码为 15817030740 的手机内留存有 2013 年 1 月 2 日向 vitory volvo( 13660026124) 发送的内容为友诚科技公司 的地址、 电 话、 联系人 张某的 短信 ; 2013 年 1 月 17 日向 Sunday95two
13725289486) 发送的内容为“cp298700481 br ems'”的短信。以上这些证据均为间接证据,不能仅凭单个间接证据直接认定圣某1伙同上家 James 分工配合实施了走私毒品进境的犯罪事实。
第三,被告人圣某1始终“零口供”,辫称其朋友 AKIM 让其代收包裹,且只有这一次;AKIM 让其汇款 200 元;其对笔记本电脑内查询快递的记录不知情;其号码为 15817072419 的手机系案发前一天晚上 AKDM 给其的,在此之前没有使用过。其辩护人提出圣某1主观上不明知包裹内藏有毒品;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圣某1就是包裹的所有人或接收人。概言之,圣某1及其辮护人均主张圣某1无罪。
出于对本案证据体系的不同认识,本案在处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人圣徳主观上明知在涉案包裹内藏有毒品,认定圣某1具有犯罪故意的证据不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尽管缺少直接证据,但根据圣某1已经实施的客观行为蕴含圣某1的主观故意,可以认定圣徳伙同他人以邮寄方式走私毒品进境。可见,本案是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毒品犯罪案件中明知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必要对本案的司法证明过程及依据作深入分析。
(二)如何运用间接证据构建案件主要事实
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即何人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间接证据虽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但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某些环节,裁判者借助逻辑推理,整合、构建岀案件主要事实,达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立的诉讼目的。相对于运用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而言,依靠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缜密的推理过程。裁判者在对每一个间接证据查证属实、确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挖掘、评判每一个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的关联性,是使间接证据具有证明力的关键。而对间接证据关联性的评判主要指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
本案中,以案发时间为序,存在如下间接事实:(1)被告人圣某1与证人张某联系邮寄特定的包裹、特定的物品。2013 年 2 月 17 日, James 通过网络告知张某, Micheal 会与张某联系, Micheal 的手机号码为 1581707241930 分钟后,张某收到号码为 15817072419. 手机的来电, 来电者自称称 Micheal, 并让张某尽快转寄James 的包裹(包裹内的一本菜谱中藏有可卡因 318 克),在张某提出需要邮费 200 元后圣某1立即汇款,并马上给张某发送了“ 收件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34 号、收件人 Micheal,联系电话 15817072419”的短信。另一名证人即快递员郭某某证实其 2013 年 1 月 6 日至 2 月 22 日向 Micheal 即圣徳派送邮件 7 次, 每次都事先与号码为 15817072419 的手机联系;都是圣某1接电话并接收包裹。(2) 2013 年 2 月 22 日, 圣某1收取特定的包裹,并被当场抓获。( 3)圣某1跟踪査询本案快递的流程信息,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了友诚科技公司和张某的联系地址及电话。2 月 21 日,查询单号为 204019215245 邮件的记录有 10 次,22 日有 3 次;2 月 17 日至 18 日,査询过单号为 CP298700481BR 邮件的记录各 1 次。(4)圣某1在给张某汇出邮费 200 元后,马上将银行汇款凭证通过网络发给了 James, James 又通过网络转发给了张某。(5) 圣某1在本案邮包从巴西寄出之前(即 1 月 2 日,该邮包于 1 月 16 日在巴西交邮),已经掌握国内收件单位友诚科技公司的地址和联系人张某的电话;本案邮包从巴西寄出之次日(即 1 月 17 日)圣某1即掌握了邮包的跟单号码“cp298700481 br ems"。
以上事实信息紧紧围绕从巴西邮寄的包裏中藏匿毒品的菜谱而展开该菜谱因James 欲邮寄产品样品而从巴西寄出, 被告人圣某1因 James 推介而与张某取得联系,为转寄菜谱而支付邮费,因收取包含菜谱在内的特定包裹而被抓获。事实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显而易见,并已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锁链。但是,从如何证明圣某1与James 合谋的方面来看,这一证据锁链链可能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其一, 上家 James 告知张某, Micheal 会与张某联系,而圣某1很快就与张某进行电话联系。其二, 圣某1支付邮费后将汇款凭证发送给 James. James 又将汇款凭证发给了张某。从源头来看,张某只是把本公司的名称、联系地址以及个人联系电话告知James,而圣某1的手机在 2013 年 1 月 2 日就就收到了该信息;在涉案包裹从巴西寄出的次日(即 2013 年 1 月 17 日)就收到了该包裹的跟单号码。因此,如果说仅仅依据前面的事实信息尚不能完全证实圣某1与 dames 合谋,但加上后两条事实信息, 就可以把圣某1与 James 共同犯罪的事实确定下来。
(三)如何根据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推定主观要素
毒品犯罪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应当明知是毒品,而行为人是否明知, 属于其认识问题,最有效的证明方法是取得行为人的供述。但在行为人否认明知或者不予供认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其他证据直接证明。最高人民法院 2008 年印发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采用了推定的方法来代替直接证明。推定是在基础事实得到充分证明明的基础上,根据经验和逻辑直接认定推定事实的成立;在证证明客观行为的基础上,根据行为人的某些客观行为直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推定是证据裁判原则的一个特例。因本案被告人圣某1始终“零口供”,无法依据其供述认定其主观明知,只有从其已经实施的客观行为中推定其主观上明知是毒品。
被告人圣某1在本案藏匿毒品的邮包尚未从巴西邮寄之前即已掌握国内收件人张某的相关信息,在该包裹从巴西邮寄后的第二天即掌握邮单号码在该邮包进入我国后的第一时间即与张某联系,并要求张某尽快转寄像书一样的物品菜谐(其中藏有可卡因 318 克),多次催促张某将邮包中像书一样的物品转寄到广州市其提供的地址,在张某提出要求其支付远高出正常邮费的汇款要求后当即应允,圣某1在转寄后第二天即进行多次跟踪査询。根据这些基础事实,圣某1要求张某转寄从巴西邮寄来的一本普通菜谱,该菜谱既非急需用品,又非值得支付高额邮费通过他人费时周折转寄的贵重物品,更非有纪念价值的特定物品(圣某1始终没有作此供述),而圣某1在获悉张某将邮包寄出后非常关注该邮包进程,并急于收取该邮包,在案发后却极力开脱与该邮包的关系。从圣某1实施的以上行为来看,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 圣某1主观上对单号为 CP298700481BR 的邮件中匿毒品系明知,具有走私毒品的犯罪故意。这是本案以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过程。
(四)完善间接证据体系一一行为人无辜的排除
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事实,在证明犯罪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之外,对行为人的辩解须给予足够重视,即还应当能够排除行为人的无辜辩解。在司法实践中, 行为人的辩解主要集中于其客观行为之上,因此对行为人辩解的认定至关重要。运用推定方法认定行为人主观故意需要严格遵守无罪推定原则。行为人犯罪时的主观心态隐藏于行为人之内心,通过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时必然受到司法人员的认识能力、经验、社会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如果结论不是唯一的,就要依照疑罪从无和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作出认定。并且,行为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不能举出反证”在证明力上仅仅起到增强审判者内心确信、排除行为人遭受蒙骗被他人利用实施毒品犯罪这一合理怀疑的作用。真正能够证明行为人实施毒品犯罪的证据在于行为人自己实施的一系列客观行为,真正推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基础事实是行为人实施的客观行为,而非不合理的解释或者没有举出反证。司法工作中对这一点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本案中,被告人圣某1提出系其朋友 AKM 让其收取包裏且只有一次,是 AKM 等人让其汇款 200 元。经审理查明,2013 年 2 月 20 日,证人张某系应 Micheal 的要求从张家港市寄出邮包,不是应 AKIM 的要求,邮包载明的收件人 Micheal 即为圣某1; 圣某1在邮包寄出后即通过网络查询邮件进程 10 余次,首次查询时间为 2 月 21 日05:59,早于其供述的 AKIM 于 2 月 21 日晚上要其代收该邯包的时间。依据其辩解, AKIM 于 2 月 21 日晚上才要其代收邮包,故圣某1在此日之前无法了解邮包的存在以及邮包的邮单号,更无法査询该邮件的进程。2013 年 2 月 18 日 12 时 25 分,圣某1向张某账户存款 200 元,该 200 元在张某提出要求后即汇出,而依据圣某1在侦查阶段的稳定供述 AKM 等人当日均不在广州市,也没有证据证明在圣徳答应汇款要求后,圣某1与 AKM 联系协商汇款事宜。况且,侦査机关根据圣某1提供的线索也没有查找到 AKM 等相关人员。故行为人圣某1提出系 AKIM 让其代收包裹、AKDM 等人让其汇款 200 元的辯解无证据支持。
被告人圣某1还提出其对笔记本电脑中查询快递信息的事情不知情,系其朋友或邻居查询的;号码为 15817072419 的手机系 AKIM 于 2013 年 2 月 21 日晚上所给, 其此前没有使用过该手机。经审理查明, 圣某1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内关于快递204019215245 的查询记录在 2013 年 2 月 21 日有 10 次, 首次查寻时间为 5 时 59 分,22 日有 3 次,其中一次为 0 时 31 分。根据生活常识,通过网络查询快递流程需依据快递单号才能进行,而本案无证据证明圣某1的朋友或邻居知悉该快递单号, 且其朋友或邻居在凌晨到其住处查询快递跟单信息有违常理。快递员郭某某的证言证明,郭某某每次向 Micheal 即圣某1派送邮件时都事先与号码为 15817072419 的手机联系。郭某某的手机号码与号码为 15817072419 手机的通话记录显示,2013 年 1月 6 日至 2 月 22 日,两部手机通话 14 次。证人张某的证言、短信记录、通话记录等证据证明,2013 年 2 月 18 日至 20 日, Micheal 一直使用号码为 15817072419 的手机与张某进行联系。 故圣某1即为收件人 Micheal 。圣某1提出的号码为15817072419 的手机系 AKM 于 2013 年 2 月 21 日晚上给其,在此之前没有使用该手机的辩解与事实不符,不能成立。
根据以上分析,被告人圣某1的辩解不足采信。之所以在间接证据体系中还应当存在能够排除行为人无辜辩解的证据,主要目的在于排除行为人没有实施犯罪事实的可能性,验证各项间接证据之间、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以及矛看是否得了合理排除,最终认定全粲证据指向同一案件事实,在本案中即为得出圣某1伙同他人实施了走私毒品犯罪行为的唯一结论。
(撰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蔡绍刚 郇习顶审编: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 马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