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刑事辩护 » 合肥刑事律师参考 » 正文
[第1551号]刘某甲、刘某乙等诈骗案-申报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过程中伪造申报材料的是否构成诈骗罪的认定与把握
来源: 刑事审判参考   日期:2024-08-30   阅读:

[第1551号]刘某甲、刘某乙等诈骗案

——申报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过程中伪造申报材料的是否构成诈骗罪的认定与把握

二 、主要问题

在企业申请国家专项资金补贴过程中伪造申报材料的,是否应认定为诈骗罪?

三 、裁判理由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 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中,涉案企业申报国家专 项补贴资金、申请贷款,企业负责人伪造部分申报材料,通过有关部门 审批取得财政专项资金、贷款及政府贴息,客观上均有虚构事实、隐瞒 真相等欺骗行为,但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还要结合案件事 实和证据进行判断,这是认定诈骗罪的关键。同时,还要审查造假行为 是否可能致使相关人员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物。判断行为人有无非法 占有目的,相关造假行为是否可能致使相关人员基于错误认识而发放资 金,关键在于申报企业是否具备申报专项资金补贴的关键资质、是否符 合实施补贴资金项目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这是诈骗罪成立与否的核 心问题。如果伪造材料不涉及关键资质造假,申报企业客观上已具备申 获资金的资格与条件,主观上就不应认定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相关审 批人员亦不是因误信造假材料而放款,对参与造假人员则不应认定为诈 骗罪,但构成其他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第一起犯罪中,被告人伪造环境评估、资金筹措及部分林权证等申报材料,获得国家专项资金798万元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本案审理过程中,对该行为是否认定诈骗罪,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为了成功申报国家专项资金,伪造项目申报所需的环境评估、资金筹措、林权证等材料,虚构事实,骗取国家专项资金798万元,数额特别巨大,构成诈骗罪。至于所获资金是否用于企业发展,系犯罪既遂后对非法所得的处置问题,不影响行为定性。

第二种意见认为,A公司基本符合资金申报条件,在案证据不足以认定被告人伪造的申报材料系申获资金的关键材料,不应认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诈骗罪

我们赞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专项补贴资金系由有关部门、单位拨付,体现国家对相关个人、企 业、单位经营发展的单方资金支持,不存在财产交换或交易对价关系。 申报主体只要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申报条件,即可无偿获得专项资金补  贴。行为人如果明知不符合申报条件,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行申报, 使得相关审批部门人员陷入认识错误,将本该给予合格申报者的国家资  金拨付给不符合条件者,侵害其他个人、企业权益,也给国家资产造成  损失。因此,申报资质是专项资金申报的核心问题。申报企业不具备专  项资金申报的关键资质,不符合实施补贴资金项目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条  件,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国家专项补贴,致使有关部门基于错  误认识批准、下拨补贴款项,应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反之,行为人具备申报资  质且在相应限度内申报资金,其获批取得资金本身就不具有非法性,不  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应认定为诈骗罪。

实践中,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创造税收、促进就业,支持、鼓励 企业申报专项补贴资金。企业对于资金申报往往较为积极主动,客观上 也存在一些企业不同程度造假的情况。我们认为,对于造假申报专项补 贴资金的行为,应区分情况进行处理,不能“一刀切”,认为只要造假就 一律定罪。特别是在当前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背景下,在遵循罪刑法 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前提下,要严格审慎把握入罪标准,对于申报项 目符合国家专项资金政策基本条件,只是在申报过程中存在个别夸大实 际的情况,伪造或提供非关键性虚假申报材料的,对行为人一般不宜按 诈骗罪定罪处罚。

具体到本案,二审法院认定第一起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构 成诈骗罪,是适当的。理由如下:

首先,申报企业和项目均真实存在。申报企业A 公司是依法成立、 真实运营的民营企业,有法人执照、公司章程及公司设立登记的相关材  料,有真实出资,有独立厂房、员工和实际生产经营项目,系当地重点联系帮扶单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A公司杜仲综合利用项目是 当地市委、市政府重点招商项目和市领导包保项目,属于国家重点发展 的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公司拥有实施 该项目的专利和技术。与为申报资金而专门成立“空壳公司”或者项目 本身系虚构的情形,存在本质不同。

其次,在案无证据证实伪造材料为申获资金的关键材料。根据在案  证据,A 公司基本符合项目申报条件,已满足资金申报必需的项目备案、 资金、土地、规划等条件,拥有实施项目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且 已实际开工建设。虽然伪造了环境评估、资金筹措、个别林权证等部分  材料,但不涉及基本项目及实施能力造假,伪造的资金筹措材料实为银 行贷款承诺,亦不涉及经营资金问题,故没有证据证实造假材料是申报 专项资金所需的关键材料,不足以认定申报企业缺乏实施补贴资金项目 的必备条件。

最后,符合服务保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的。对于企业申报国 家专项补贴资金,因不完全符合申报条件,而对部分材料造假的情况, 应客观看待、分析,准确区分企业违规经营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保 持刑法的谦抑性,在罪与非罪问题上严格审查、严格标准,避免简单泛  化处理,切实加强产权刑事司法保护。

(二)第三起犯罪中,刘某乙、任某某虚构项目、伪造财务报 表等材料,获取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与第一起犯罪不同的是,本起犯罪申报的B公司实为“空壳公司”, 不符合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申报项目也系虚构,申报材料 中绝大多数内容均为伪造。被告人刘某乙、任某某明知B公司不符合申  报条件,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使得审批部门人员陷入认识 错误而将专项资金拨付至B 公司,侵害了其他符合条件者的正当权益, 而且申报的项目也没有运行、实施,资金被刘某乙全部用于归还贷款,非法获利200万元,非法占有目的明显, 一审、二审法院认定二被告人 构成诈骗罪,是适当的。

另外,第二起犯罪中,刘某乙在B 公司申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认定及贷款过程中伪造申报材料,取得400万元贷款后获得国家贷款贴息12 万余元。二审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乙在填写《湖北省微利项目小额担保 财政贴息贷款申请审核表》时,并不明知该贷款享有政府贴息,其造假 系为获取贷款,而非骗取贴息,一审认定伪造材料获取贴息构成诈骗罪的依据不足,是正确的。此外,该笔贷款有企业已经公证的林权作为抵押,故被告人行为也不构成骗取贷款罪。

综上,对于伪造材料申报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否构成诈骗罪,要根据审理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审慎判断,准确认定被告人是否具备申报专项补贴资金的关键资质、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避免“一刀切”简单化处理、只要材料造假即一律入罪

(撰稿: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马渊杰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王纳新 肖 黾 审编: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孟伟)

苏义飞:人民法院案例库收录本案,请看《(2024年)申报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过程中伪造申报材料的,是否构成诈骗罪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