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刑事辩护 » 合肥刑事律师参考 » 正文
(2024年)刘某波集资诈骗案-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来源: 人民法院案例库   日期:2025-02-02   阅读:

刘某波集资诈骗案-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2021)沪01刑终1835号

人民法院案例库 入库编号:2024-04-1-134-004

关键词

刑事/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

基本案情

2015年上半年,被告人刘某波作为湖北某生态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委托上海速某投资公司的周某(另案处理)、犇某资产管理公司的王某某等人(另案处理),采用业务员随机拨打电话、线下推广等方式,公开宣传湖北某生态公司茶油项目,以签订《增资扩股协议书》的方式,招揽不特定公众购买公司非上市股权,宣称公司即将挂牌新三板、每年按认购金额的8%派发股息、三年后未成功上市的按照原认购金额回购,并承诺募集资金将用于厂房扩建项目和设备3000万元,其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后,投资人将钱款汇入公司账户,出具股权证书,并将股权销售金额的30%支付速某投资公司、犇某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佣金。根据公司台账、报案人资料,2015年1月23日至6月18日,136名投资人购买股权,股款合计人民币37519600元(币种下同),累计支付股息3645976元,尚欠投资人33873624元;根据银行账户交易数据显示,2015年1月23日至2019年5月19日,上述136名投资人投资金额 40867251.98元,已兑付金额合计5496316元。上述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付融资成本、投资人分红、日常经营支出、会务费、购买马铃薯加工设备、归还欠款等。

另查明,湖北某生态公司主营的油茶种植、加工和销售业务,在2013年收入600万余元,净利润-20万元,2014年收入140万元,净利润20万元,2015年收入102万元,净利润-122万元,2016年至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于2021年10月22日作出(2021)沪0115刑初3337号刑事判决:一、被告人刘某波犯(单位)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六万元。二、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予以发还。宣判后,被告人刘某波不服,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8月15日作出(2021)沪01刑终1835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为:将非法募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项目建设,但行为人存在不考虑资金使用成本、资金分配极度不负责任等情形,导致投资人财产损失,能否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本质是,金融融资过程中如何界定合理经营的风险与金融犯罪的界限。

首先,从融资项目真实性看。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投资人的陈述及查获的书证等证据证实,被告人刘某波集资时以公司的茶油产能扩大项目作为宣传点,宣传公司即将挂牌新三版,向投资人承诺每年按认购金额8%派发股息,三年后,未成功上市的按照原认购金额回购,并承诺募集资金将用于厂房扩建项目和设备。但实际却用于马铃薯项目的投资开发,明显有违融资内容的真实性。

其次,从融资资金用途看。经审计,被告人刘某波一共集资4000余万元,支付的融资成本佣金高达30%,即1200余万元,另外的500余万元用于支付股息、500余万元用于经营性支出、467万余元用于购买马铃薯加工设备,支付给某公司会务费150万元。涉及开发的土地是在2018年成交的,总价348万元,公司支付了174万元,支付厂房建设欠款总金额共计300余万元。从资金用途看,实际用于厂房扩建、设备更新的仅占比10%,比例明显偏低,却一次性向中介公司支付了30%中介服务费,其他资金也多数用来归还欠款。虽然相关资金确属与经营相关,但资金使用成本过高,分配极不合理,属于极度不负责的使用募集的资金。

最后,从归还能力看。根据被告人刘某波实际投资的马铃薯项目建议书,该项目建设投资需要1.8亿余元,固定资产投资1.4亿余元,投资收益率为18.83%,投资回收期为6.31年,无法兑现被告人在协议书约定的三年内实现投资回收、还本付息的承诺,也无法归还募集的资金。另外,根据被告人刘某波供述,由于马铃薯项目投资建设处于初期,并未实际经营,且原先集资宣传的茶油生产项目也停止经营,无经营收入。案发时,公司既没有剩余备用资金,项目也不具盈利能力。

综上,被告人刘某波虚假宣传融资项目以吸引不特定公众股权投资,后因资金使用成本过高、项目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前提下仍盲目推进,项目盈利能力根本不具有还本付息的可能性,造成数额巨大的募集资金无法归还,应当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故法院依法作出如上裁判。

裁判结果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于2021年10月22日作出(2021)沪0115刑初3337号刑事判决:一、被告人刘某波犯(单位)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六万元。二、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予以发还。宣判后,被告人刘某波不服,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8月15日作出(2021)沪01刑终1835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要旨

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时,应当坚持衡平投资者利益保护、稳定金融秩序与肯定合理风险,尊重市场经营规律,避免唯资金灭失就构成犯罪的结果论。对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当从融资项目真实与否、资金用途、有无归还能力等方面综合认定。对于以欺骗手段募集资金,擅自变更投资项目,将资金投资具有更高风险的项目;在资金使用上不考虑资金使用成本,未尽到合理使用义务;不考虑项目是否具有还本付息可能性;在资金存在巨大缺口情况下盲目投入等资金使用极度不负责的行为,应当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关联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2条

一审: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2021)沪0115刑初3337号 刑事判决(2021年10月22日)

二审: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2021)沪01刑终1835号 刑事裁定(2022年8月15日)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