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律师查询 法规查询    合肥律师招聘    关于我们  
合肥律师门户网
刑事辩护 交通事故 离婚纠纷 债权债务 遗产继承 劳动工伤 医疗事故 房产纠纷
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 经济合同 建设工程 征地拆迁 行政诉讼 刑民交叉 法律顾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刑事辩护 » 合肥刑事律师参考 » 正文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证据审查收集指引
来源: www.055110.com   日期:2018-10-01   阅读:

       作者:姜淑珍、刘丽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证据收集审查指引

       (一)关于跨区域犯罪的证据审查
        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59号),对跨省非法集资案件明确了“三统两分”的工作原则,即坚持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办案要求、统一资产处置、分别侦查诉讼、分别落实维稳。关于案件主办地与协办地之间的证据共享问题,实践中障碍较大,往往因信息不畅等因素未能跨省及时交换证据。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进一步健全证据交换共享机制,协调推进跨区域案件办理。对涉及主案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一般由主案侦办地办案机构负责收集,其他地区提供协助。其他地区办案机构需要主案侦办地提供证据材料的,应当向主案侦办地办案机构提出证据需求,由主案侦办地办案机构收集并依法移送。审查批捕前就提前介入的案件,可以由各省检察机关相互协作,督促本地公安机关与其他地区公安机关做好证据交换。在审查逮捕环节,检察机关以督促公安机关交换为主,必要时也可以自行调取。

      (二)关于犯罪故意的证据审查
       部分犯罪嫌疑人辩解主观上不明知犯罪,尤其是涉案公司的非核心人员(如员工、行政管理人员等)常常辩解对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明知,如何处理?需要重点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一定涉金融活动相关从业经历、专业背景、任职情况、培训经历、此前任职单位、本人因从事此类活动受到处罚情况、是否故意规避法律规定以逃避监管。对于较低层级或者较边缘的岗位,一般从以下方面审查其主观明知:一是其主要职权是否涉及到接触集资参与人、资金流向等关键环节;二是其主观上是否明知公司的运营模式,对于公司的运营模式是否可以推定其具有违法性认识。对于从事行政岗位、综合岗位等不是非法募集资金这一链条中关键岗位,且级别较低,只领取固定工资,接受上级指示开展工作的,慎重认定其主观明知;三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纯属执行单位领导指派参与实施犯罪,但是从业时间短暂,在单位犯罪中层级较低,无相关职业经历、专业背景,提出不明知辩解,如确实无其他证据证明其具有主观故意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区分“主观明知”的时间节点。犯罪嫌疑人辩称其前期只参与了相关联事项,并没有直接参与融资,所以对前期公司非法集资行为并不明知。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及相关业务人员证言,核实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包括工作时间、职务、职责范围、募集资金的数额、工资组成、薪金总额、获利款物去向、对公司经营资质、经营模式、资金来源、募集资金总额、返利情况、资金去向、投资项目、债权债务等的了解程度。

       2.审查公司账户和犯罪嫌疑人个人账户,结合供述查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时间和参与程度。

       3.审查集资参与人证言、辨认笔录,核实是否与犯罪嫌疑人有过接触,包括线上线下联系、合同签署、资金往来等。

       4.审查各类会议记录、纪要、视听资料、相关工作制度、业务培训文件、各类合同、协议、宣传资料、视听资料等并结合证人证言、同案犯供述,核实是否参与组织、策划,是否参与合同签订、公开宣传、游说存款人等活动。

      (三)关于对“非法性”的证据审查

       “非法性”涉及犯罪主体资质。主要存在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移送的案件材料往往仅有工商营业执照,而缺少相关行政监管机关是否批准的证据,这就需要综合审查其它证据进行判断,必要时补充调取相关证据。二是对于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非法集资,容易误将金融监管机关的登记备案等同于具备特定金融从业资格。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例,根据2014年8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实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与私募基金备案制度,并不存在审批的问题,不能类推认定其具备吸收资金等从事特定金融业务的资格。对于此类案件,要重点审查其行为本质,把握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分,防止打着合法私募的旗号非法集资。按照上述文件规定,私募基金只能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需具备不低于100万的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金额。这可以作为判断“合法性”的参考因素,对于完全不审查集资参与人资质,面对不特定群体公开吸收资金且承诺保本付息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集资。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及相关批准文件,了解成立时间、股东构成、经营范围、资产状况、组织机构、人员结构,核实是否合法、是否超过经营范围、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2.审查相关行政监管单位证明材料,核实涉案公司是否获得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因犯罪嫌疑人对涉案公司是否具备资质最为了解,由其承担提供线索的义务更为合理。

       3.审查犯罪嫌疑人个人账户、公司账户,结合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和员工证言,核实账户是否混同、是否形成资金池。

       4.对于犯罪嫌疑人主张系合法金融从业行为,重点审查是否符合相关行政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要求和经营方式。对其中几类特殊情形尤其要引起重视,其一是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募集资金,应当核实是否按照规定登记备案、是否对集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其是否履行了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审查义务、是否设置一百万元的最低投资数额、是否对投资者做出投资风险提示、是否承诺还本付息。其二是以股权众筹为形式的非法集资,应当重点核实是否按照规定备案登记,是否从事自融业务或为关联方融资,是否对募集资金设置专门账户,是否对投融资双方进行必要的审核,是否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是否通过公开或者变相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是否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是否在同一时间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股权众筹平台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融资,是否在股权众筹平台以外的公开场所发布融资信息。其三是以P2P为名的非法集资,重点核实是否从事自融业务,是否参与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交易,并归集资金形成“资金池”,是否将债权转让获得的资金分配给出借人,或者将债权转让获得的资金出借形成新的债权,是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是否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是否将借贷资金存于个人账户,是否履行审查义务、禁止借款人实施非法集资活动。

      (四)关于对“利诱性”的证据审查

       “利诱性”即犯罪主体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象是存款,存款的本质是保本,因此对于“利诱性”的分析要着重于“还本付息”。同时也不能机械理解,对于没有明确表明无风险,但是采用夸大措辞或者片面宣传方式,导致一般集资参与人作出无风险预判的,也应当认定为具有利诱性。可以参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2016年4月15日发布、7月15日起施行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推介私募基金时,禁止有以下行为:(三)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最低收益,包括宣传“预期收益”、“预计收益”、“预测投资业绩”等相关内容;(四)夸大或者片面推介基金,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误导集资参与人进行风险判断的措辞。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集资书面协议。核实是否有风险约定事项,对于有书面约定风险的,则需进一步审查犯罪嫌疑人及同案犯供述、员工证言、投资参与人证言,核实是否口头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2.审查公司宣传传单、网页宣传语等其它客观证据,核实是否承诺还本付息或者足以让社会公众误以为无风险。

       3.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公司员工证言,核实公司宣传用语是否有还本付息的含义。

       4.审查集资参与人证言,核实被吸引投资的情况,犯罪嫌疑人一方在非法集资之前是否审查过集资参与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是否对集资参与人做出风险提示。

       5.如果有担保公司,审查该公司营业执照,讯问直接责任人、涉案公司主管,核实该担保公司股东构成、是否与涉案公司实际由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操控。

      (五)关于对“社会性”的证据审查

       “社会性”即非法集资要面对社会公众,是社会不特定对象,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重点可以审查该公司扩散消息的范围。需要注意以员工投资入职为名、向不特定人非法吸收资金的形式。我们认为以投资作为入职的先决条件,入职不签订合同、不坐班,约定定期发放固定工资的,实质上并未形成真正的劳务、人事关系,属于变相支付利息,符合“社会性”特征。还有部分集资参与人系员工,入职后拉拢亲人、朋友投资,由于涉案公司对吸收资金对象并没有特殊限定,这类群体如果不是近亲属,也属于不特定对象,符合“社会性”特征。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集资参与人身份信息、与涉案公司签订的各类合同,结合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集资参与人证言,核实是否系亲友或单位内部人员。

       2.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员工证言,核实公司主要扩散消息的范围、宣传渠道及实际经营情况。

       3.审查集资参与人证言,核实获取投资信息的方式、投资时间、投资金额、投资合同签署、履行等情况。

       4.审查其它客观证据,核实涉案公司或犯罪嫌疑人是否利用微信平台、公司宣传传单、公司网页等公开渠道宣传信息,相关电子聊天记录是否反映面向不特定人进行宣传等。
      (六)关于集资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证据审查

        2010年《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以下简称“非法集资解释”)第四条的规定,对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提出了六项判断标准,如何准确适用,主要有以下问题:
       1.对“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认定。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界定,理解不一,有的认为应是有实际利润产出的投资项目,既包括实业项目,也包括金融领域的资本项目、银行理财等。有的认为,公司运营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属于犯罪成本,不能算作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同时,公司的还本付息、提成佣金以及公司给员工的赠与等都不能算是此司法解释中的“生产经营活动”。
       2.对于“明显不成比例”如何判断的问题。实践中有学者曾提出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占募集资金50%以下比例的建议。我们认为可以规定一些原则性的指引,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判断。比如某投资“水厂”募集资金的非法集资案例,以投资“水厂”的名义募集资金1.7亿余元,而最终实际投资到这个“水厂”的仅有1500余万元,不到1/10,但是仍然应当认定为非法占有目的。而以投资项目获得回报为由非法募集资金的,经查证项目是虚假,则应区分情况判断:(1)实际宣传的是A项目,最后投资的是B项目,也实际投资了,如果没有明显不成比例,则不宜认定非法占有目的;(2)实际宣传了A、B、C多个项目,结果只投资了A项目,但是A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仅能够覆盖A项目的还本付息还能覆盖别的项目,则不宜认定明知没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3.对“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中“肆意挥霍”的理解。对于明显高于行业水平的大额奖励、赠与、个人奢侈品的支出等应理解为“挥霍”,而对资金使用的决策极度不负责任或肆意挥霍造成资金缺口较大的,原则上也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4.对“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的认定。对于用于赌博、贩毒、涉黄、涉恐等的,明显属于违法犯罪活动;对于将集资款用于非法搭建的P2P公司等用途的,则要审查是否明知为非法平台。
       5.对“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的认定。有些案件中,高管在公司资金链断裂时或者公司运营中,出于逃避法律责任等多种目的,销毁大量合同或者财务账目,如果其它证据足以证明公司并没有虚假项目、资金去向也很明确多数用于生产经营的,则不能仅凭这一项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投资合同、宣传资料、培训内容等与实施非法集资整体行为模式相关的证据,核实集资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及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比例。

       2.审查资金往来记录、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公开宣传材料等证据,结合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相关证人证言,核实资金使用成本(包括利息和佣金等)、资金决策使用过程、吸收资金所投资项目内容、投资实际经营情况、财产转移情况等证明资金用途的情况;以及公司盈利能力、归还本息资金的主要来源、负债情况、是否存在虚构业绩等虚假宣传行为等证明归还能力的情况。

       3.审查司法会计鉴定,必要时引导鉴定方向,根据查证犯罪事实的需要提出重点鉴定的项目,保证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与待证的构成要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核实集资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比例、是否肆意挥霍集资款、资金缺口等情况。
      (七)关于单位犯罪的证据审查

       是否属于单位犯罪,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设立后专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当然以自然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二是涉案公司除了非法集资业务外,还有其他合法的生产活动,或者前期属于合法经营,后期才开展非法集资业务,则需要区分是否以从事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为主。三是犯罪活动虽然经单位决策实施,但是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仍然应当认定为个人犯罪。四是对分支机构的追责。参与非法集资、全部或部分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所有并支配的分支机构,应当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该分支机构相关涉案人员应当作为该分支机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违法所得完全归分支机构上级单位所有并支配的,该上级单位(符合单位犯罪主体资格)构成单位犯罪,分支机构相关涉案人员可以作为该上级单位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公司决策、管理、考核等相关文件,OA系统等电子数据,资金往来记录等证据,核实犯罪活动是否经单位决策实施。

       2.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员工证言,了解公司组织架构、运营情况等,核实单位员工是否按照单位决策实施具体犯罪活动。

       3.审查公司账目、审计鉴定报告等证据,结合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核实收益是否归单位所有,区分合法经营与非法经营时间节点,单位是否以从事违法犯罪为主。

       (八)关于犯罪金额的证据审查

       由于犯罪嫌疑人要对其实际参与吸收的全部金额承担刑事责任,所以需要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涉案犯罪嫌疑人较多、层级结构较复杂的,可以制作涉案人员层级表、公司整体架构、部门结构图、经营流程图、集资参与人情况统计表,以明晰每个犯罪层级对应的犯罪数额。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反复投资金额应当累计计算。投资人在每期投资结束后,利用投资账户中的资金(包括每期投资结束后归还的本金、利息)进行反复投资的金额应当累计计算,但对反复投资的数额应当作出说明。二是两类数额不应当计入犯罪数额。犯罪嫌疑人自身及其吸收的近亲属所投资的资金金额,以及对于记录在犯罪嫌疑人名下,但其未实际参与吸收且未从中收取任何形式好处的资金不应当计入犯罪数额。但是所涉金额仍应计入相对应的上一级负责人及所在单位的吸收金额。认定“近亲属”,建议适用民法中“近亲属”的范畴,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三是并不以集资参与人言词证据为认定犯罪数额的必要条件。确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收集到全部集资参与人的言词证据的,可结合已收集的集资参与人的言词证据和依法收集并查证属实的书面合同、银行账户交易记录、会议凭证及会计帐簿、资金收付凭证、审计报告、互联网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非法集资对象人数和吸收资金数额。四是对负责或从事行政管理、财务会计、技术服务等辅助工作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其参与的犯罪认定犯罪数额,但是在犯罪情节上可以结合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认定主从犯、确定相应刑事责任。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犯罪嫌疑人、同案犯供述、员工证言,核实涉案公司整体架构、部门结构、人员层、经营流程,以明确每个犯罪嫌疑人承担的刑事责任范围。

       2.审查涉案主体自身的服务器或第三方服务器上存储的交易记录等电子数据,核实交易对手信息。

       3.审查书面合同、银行账户交易记录、POS机支付记录、会计凭证及会计帐簿、资金收付凭证、审计报告、集资参与人言词证据,综合认定非法集资对象人数和吸收资金数额。
      (九)关于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审查

       主要需要区分共同犯罪中主从犯。对起组织领导作用的总公司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发挥主要作用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认定为全案的主犯,其他人员可以认定为从犯。对于带领团队的一般业务经理以及具体实施吸收资金的员工,如果其并不实际掌握资金,在整个公司运营模式中只起到了一个小环节的作用,也应该从整体层级来认定其构成从犯。鉴于涉众型经济犯罪社会影响恶劣,主犯以及不积极退赔的从犯原则上一般不采取取保候审等其它强制措施。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集资参与人的实际损失,对于积极配合调查、主动退还违法所得、真诚认罪悔罪的,且不会妨碍进一步侦查取证的,可以不予逮捕。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全案证据材料,依法区分主从犯。

       2.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依法告知认罪认罚从宽政策,核实是否具有认罪认罚、主动退赃退赔等情节。

       3.审查犯罪嫌疑人身份信息,核实是否是初犯、偶犯,对于累犯或因类似行为受过行政处罚的不采取取保候审等其它强制措施。

       4.审查全案证据材料,核实是否有同案犯在逃,采取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可能导致串供、毁灭证据等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风险。

       5.审查犯罪嫌疑人退还违法所得的手续材料,核实退还款物是否与其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相符,能否最大限度减少集资参与人的实际损失。
      (十)关于追赃挽损的证据审查

       目前追赃挽损工作各地做法不一,实践中对下列问题争议较大:对于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能否要求其退赔赃款扣押在案,对于拿的提成、工资较少的犯罪嫌疑人,可否查冻扣其超过这一违法所得的财产如房产、车辆或大额资金账户等;对于只拿工资不拿提成、返佣、好处费的,可否要求退还其工资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出台相关的机制。
审查和引导侦查要点
       1.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核实有关涉案款物去向和个人财产情况,引导侦查、督促犯罪嫌疑人拟定退款计划,及时清退犯罪所得款项。

       2.审查集资参与人及其他证人证言,核实涉案款物去向的线索。

       3.审查公司账目、银行账户、固定资产等证据材料,核实可以依法追缴的财物。

 
 
 
免责声明
相关阅读
  合肥律师推荐  
苏义飞律师
专长: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电话:(微信)15855187095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B座37楼
  最新文章  
  人气排名  
诉讼费用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 关于我们
地址:合肥庐阳区东怡金融广场金亚太律所 电话:15855187095 QQ:314409254
信箱:314409254@qq.com 皖ICP备12001733号